• 繁体 WAP手机版 加收藏  设首页
大圆满三部

大圆满根本续论《无上之源》法会文字(第56期)

   作者:无央老师   来源:微信公众号“大界无央”   阅读:689   评论:0
内容摘要:很多传统的说法都说心部偏空,界部偏明,窍诀部明空双运。这些人云亦云的说法,尽管被很多早期的一些大圆满的人士引用着,甚至包括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祖师的名字,但是据我观察,实际的情况可能是相反的。因为大圆满心部是最直接的、最简单的......

大圆满根本续论《无上之源》法会文字(第56期)



2020年6月27日《无上之源》法会文字(第56期)

 

      解:无央老师

文字整理: Surge

中文校对: 秋央措

英文校对: 慈悦

藏文校对:  慈悦

   编    辑: 自由自在 

   审    定: Xiaolan

 

 

 

目录

2.6.2.6 总结之教授

2.6.2.6.1.说明了无可踏行之道的章节

显宗之修道与大圆满之无修不相应

原始大圆满教法的特点

大圆满心部教法最简单直接

密乘之修道与大圆满之无修不相应

不要追随一条渐行的概念禅修之道

2.6.2.6.2.关于不可动摇、无欲状态的章节

不要把大圆满当做追求的目标

世俗快乐与大乐

“一”与“多”

你看电视节目的时候,其实也在看着屏幕

详解“明性”

尽信书不如无书

课后答疑

 

大家晚上好,现在开始阿底上师瑜伽和金刚歌(金刚歌 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无上之源》,应该学第51节了。

 

2.6.2.6 总结之教授

 

2.6.2.6.1.说明了无可踏行之道的章节

 

谛听,大士!三身之上师们、我之显现,解释了需要踏上一条修道,而且为此目的他们传授了五种或者三种道。因为他们认为通过踏上这些道,行者可以达成自己的目标,他们对成就的概念是基于因果原则的,而这与无道可踏涉之大圆满不相应。”(念诵原文 略)

 

这里我们再次提到所谓的五道,在大乘佛教的修学次第当中,我们通常分为五道,就是这里说的资粮道(等等)。所谓资粮道的话就是积累一些资粮,“资粮”的意思就是一些资本、一些福报、一些功德,包括两种资粮,一种叫福德资粮,一种叫智慧资粮。通常当显宗当中提到“二身”的时候,也就是所谓的成佛,佛果是由法身和色身两者构成的,法身是通过智慧资粮而生起;而这个色身,色身梵文叫“Rupakaya”,它里面包括报身和化身。大乘显宗当中通常说二身,(据龙树菩萨所说)通过积聚福德资粮生起色身,所谓色身,顾名思义“如巴”就是各种色相、各种显现,这种显现里面有两种,一种是清净的显现,这个叫报身,报身佛就是在清净的超越轮回层面的五色光、五大元素本质、精华的层面显现的诸佛、觉者、还有这些刹土(佛土);那么还有不净的层面,就是所谓六道轮回的这个层面,就是所谓的化身的层面。这就是叫做“三身”和“二身”的区别。

 

显宗之修道与大圆满之无修不相应

 

当我们说“五道十地”的“加行道”的时候,“加行”的意思就是“准备”preliminary practice,这是一些预备、准备阶段,在藏传佛教里面,一般汉语翻译成“前行”和“加行”,前行其实跟加行意思是一样的,只是我们通常说共同外前行,不共五加行,(只不过)我们用一些名词来分别一下,其实前行和加行的本身意思并没有什么区别。在大乘显宗里面的这个加行,并不是藏传佛教里的(加行),当我们说藏传佛教的时候,毫无例外的藏传佛教总是要涉及到金刚乘,所有的五大教派都是如此。那么这个(大乘显宗的)加行道,通常我们会说也是种种准备的修行,加行道的四个阶段叫“暖、顶、忍、世”,就是修具体的一些禅定、一些转化、净化自身的修法会生起这样的一些觉受:暖、顶、忍、世第一(达到世第一的话就是所谓世间法第一),这个我就不详细解释了,因为之前讲过很多很多次了。

 

然后到“见道”的时候,就是见到了诸法的本性,这意味着已经所谓的明心见性。在南师的解脱游戏里面,见道位这一个层面的代表是一只大眼睛,这表示见到了诸法的本性。所以真正的大乘佛教的所谓的修道,实际上是从“见道”开始,之后才是真正的修道,就像我们经常讲悟后起修,所以真正的或者说主要的修行是在见道之后(见到本性之后),禅宗也是这么说的,实际上大乘佛教最重要的教言也是这么说的。因为你不悟本性的话,你的修行只是在心意识的层面做一些善业的积累,对于你的解脱没有真正的直接的作用,只能说间接的为你得到解脱道的教法、为你提高你的明性、减低减少你的障碍(所谓集资净障)而做一些准备,这些就叫做之前的修。“见道”的话意味着见到了本性,比如我们大圆满教法当中第一件事就是直接让你见到本性,所以这个是最重要的;而在大乘通常认为众生的根器都是比较差的,都要通过种种的积累准备,慢慢的……,所以前面有资粮道、加行道。资粮道、加行道你不要看就这六个字,实际上准备了很多很多年,包括藏传佛教金刚乘也是如此,比如藏传佛教的金刚乘,见道位通常要到很靠后的阶段,就是说要多年的修行才有可能见道,通常是生圆次第要达到高等的阶段才可能。

 

然后所谓的最终成就叫“无学道”,它这里翻译成无修道,就是说没有什么再可修的了,“冈美”,无学道就是已经成佛了,已经圆满了,再没有什么要修学的。这就是大乘的五道。

 

“他们圆满了两种资粮”,刚才已经说了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

 

“他们相信自己最终成功的消除了主客二元”就是他们认为自己消除主客二元。什么叫主客二元呢?能和所的对立,这是所有轮回众生的共同的特征,所谓的轮回就是主客对立,尽管在大乘佛教里面通常不这么去定义,但实际上所有的教法都共同认同这一点。

 

“然而,他们认为因禅修让他们见到了真相……”通常大乘佛教五道十地通过漫长的多生累劫才能够成佛,释迦牟尼佛说过,通常教法都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证悟才能成佛。当然并不排除少数的情况,比如《法华经》里面提到了龙女八岁成佛等等,但这个只能视为一个果,只是说她这一世在八岁的时候成佛了,并不是说她修了某个法门而一世就成佛了,我们要知道并不是这个意思。通常来说是要很漫长的,因为这是显宗的共同特征,这个在《声应成续》尤其是整个宁玛派共同认同的九乘佛法当中都是这么认为的:显宗需要比较漫长的时间成佛,金刚乘比较短一些,大圆满是最直接、最快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他们认为是通过禅修来见到了实相,所以他们认为的这种修行之道,跟我们讲的“没有一个可以去踏涉的修道”即大圆满的无修之道(不相应)。什么叫无可踏涉?什么叫无道可踏涉?就是没有一条路,没有一条路要你踏上去。

 

原始大圆满教法的特点

 

我跟大家说过很多次,实际上真正原始的大圆满,就像这个《无上之源》里面陈述的这个见解,实际上是当下解脱的,不是说要一个漫长的阶段。这一点是我们这个课程的最核心讲的内容,也是跟所有的其他传统的大圆满一个最不同的地方,我这几个月的时间给大家一直围绕着这一点在展开。当然很多人会说:“大圆满也是有次第的,《椎击三要》就是次第”,这个没有错,我也一直这么说的,《椎击三要》,包括大圆满三部。但是在大圆满心部当中,呈现了这种比较原始的大圆满的纯粹的知见,它实际上就是通过最直接的方式让你认识到你的本性,它不仅仅是我们每一个个体众生的本性,也是一切事物的本性,也是一切万法的本性。这个本性或者说觉性,它生起了一切,只要我们有办法、有传承、有方法、有窍诀直接现量地体验认识到它,而不是停留在头脑的这种见解当中,实际上我们已经当下从这个轮回的幻相当中解脱出来。只是说这种现量的见不是很稳定,有的人一开始接受这样的引导,可能还有一些心意识的这种比较活跃的状态,因为他的身语意还是在牵引着他,除非有一些人已经做了很好的准备,比如他之前已经听了很久的课了,然后在某一种情况下,完全地敞开,完全地放下了以前种种的知见、种种的概念,非常纯粹地获得了这种超越主客二元的、没有对境的心的本性的经验,并且当下意识到这是一切事物的真相,是整个轮涅万法的真相,并且这就是我们的真正的心的本性,真正的我们的每一个人、每一个众生的本性。当我们现量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这个当下你已经解脱了。

 

解脱并不是像很多人想象的:“哦!我了生脱死”,这都是我们以前种种的概念。什么叫了生脱死?所谓的生死轮回,当我们仔细分析的时候,都是我们种种未加分析的心意识的概念在投射,生起了一个所谓的虚妄的自我,你认为有一个这样的自我在轮回,但实际上没有一个坚固的自我,这个自我本身是一直在缘起的,它没有一个真实的实体。当你认识到没有一个真实的、实体的东西,不存在,哪有一个东西在轮回?轮回的只是当你认为有这个东西,你生起一个虚妄的我执,这个我执它的确会继续存在,但它是一种你的投射,你造出来的,是你自己造出来的,所以轮回并不是真相,轮回本身就是一个幻相,包括我们现在所处的一切的状态:我们现在在听课,在一个房间里面,然后看到了手机,看到了墙壁,看到了这个虚空、天空等等等等。但实际上,我们真正的觉性状态一旦被真实地认同是真正的主人、真正的实相、真相的时候,这个当下已经结束了,所谓的轮回的游戏已经结束了。

 

这个《菩提心普作王密续》从根本上来说,从头到尾都是在讲大圆满不是一条要去修持的道路。为什么?(因为)从根本见解上来讲我们的三身是本具的,现在你只要发现它,然后之后的所谓的不稳定也好、或者说觉性的经验不坚固也好,这都是在凡夫的角度,但是从实相的角度你已经发现了本性。所以你唯一要做的就是不要认同这个自我是你的真相,然后你尽量地处在真相当中,真相不是通过头脑来处,是放下对这一切的虚妄的执着,然后处在我们所谓的赤裸的觉知当中。这个赤裸的觉知,我们已经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引导过,(老师拍掌)对不对?就这么简单,对不对?有的人第一次听到、看见,为什么我要拍手?当我拍手的时候,这个当下发生了什么?我突然拍了一下手,对于你来说你就是单纯的知道这件事,对吧?我拍手这一个刹那,你并没有去做任何的判断、思维、分别,是不是啊?你没有说:“他在拍手”,我只是(老师拍手)简单的有这么一个动作,然后你突然注意到这个状态,这个时候这个第一个刹那,就是这个单纯的觉知,这个单纯的觉知,我们称之为赤裸的觉知。为什么叫赤裸呀?因为这是心的最底层的功能,心在生起一切判断、思维、分别、二元能所对立的状态之前,任何的概念心生起之前,它的赤裸的觉知,这就是它的本性。这个时候并没有说“他在拍手”这些概念、下定论、这些标签,没有,只是单纯的知道而已,这个知道,甚至没有一个对境。因为它没有一个“我在知道什么”,所以这就是你单纯的觉性状态。在这个状态之后,很快我们的轮回之网又再次牢牢地锁起来。本来拍掌的当下,这个赤裸的觉知被你当下注意到了,通过我的引导你注意到了这个单纯的觉知——没有对境的赤裸的觉知,你只要发现这个状态,其实它一直在,任何时候它都在,包括我现在说话的当下,你的思维概念心仍然像流水一般流过,像海浪一般有的是汹涌澎湃,有的是微波荡漾,有的是一潭死水,没关系,什么状态都可以,但是你的真实状态就是这个赤裸的觉知永远不会中断,包括你在睡觉的时候,包括你在睡梦当中,包括你没有做梦的深睡当中,甚至包括你的死亡当中,这个赤裸的觉知一直在,这就是我们的觉性。这是你们能够知道的全世界一切的直指、一切的直指心性、一切的引导当中最简单的,你找不到更简单的方法,没有比这个更直接、更简单的。这个也是我总结了各种教法(包括大圆满教法的各种传承)得出的一个也许是我的特色的一个教法。

 

当我们认识了这个真相的时候,我们可以继续保持这种真知,这种对于真相、对于实相的认知,它存在于每一个现象当中。你看到的每一个现象、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到的任何的色声香味触法,每一种现象,每一种经验……它一直在这个觉性当中,这就是你的赤裸的觉知,只是你没有发现到,过了一会儿你那个单纯的知就不见了,是不是啊?但是当你不断地熟悉它,不断地串习它,不断地认识它的时候,你会发现它可以在任何时候都被你发现,甚至在你说话的时候,甚至在你概念性思维当中的时候,你都可以发现。这是非常神奇的事情,这实际上就是整个宇宙最大的奥秘。OK,我们永远记住这个教法的重点是这个,我们不需要任何的所谓的修道。

 

大圆满心部教法最简单直接

 

当然,在《菩提心普作王》这个教法开始之后(因为这是大圆满最早的密续之一)又生起了一些心部之外的教法,比如叫界部,叫窍诀部。我们首先我们要知道“大圆满三部”这个词汇并不是一直存在的,这是后来被人贴上的标签,贴标签的是谁呢?就是这个劫数当中第一位大圆满祖师的第一位弟子叫做Manjushrimitra,也就是文殊师利友,也叫妙吉祥友。他把大圆满的《椎击三要》分别对应大圆满三部,他起的这个名字。在心部之后慢慢地生起了界部的这个教法传承,这主要是在公元八世纪以后,这就是说远远要晚于《菩提心普作王》这个心部教法。界部的根本的精髓就是对于我们身语意有三种不同的禅修经验空明乐,最后空明乐无别,通过这种方式——经验式地引导来发现所谓稳定的、确信无疑的状态。

 

很多传统的说法都说心部偏空,界部偏明,窍诀部明空双运。这些人云亦云的说法,尽管被很多早期的一些大圆满的人士引用着,甚至包括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祖师的名字,但是据我观察,实际的情况可能是相反的。因为大圆满心部是最直接的、最简单的;大圆满界部是加上了各种佛教的这些禅修方法,经验式的这种禅修的方法。比如通过一些方式来生起无念的经验,也就是空性的经验,然后生起一些明性的经验,然后生起一些乐受的经验,然后通过一些方法,一些窍诀,一些身体的姿势,凝视的方式,按压能量点(能量流)的方式,用禅杖和禅修带来约束我们的身体的金刚身的部分的位置,生起这些经验——据我观察,这是一种更加造作的方式。至于窍诀部的话,实际上就是一些上师根据自己的实修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一些口诀,这就是窍诀部的精髓。但是传统上由于年代久远了,像心部这样的最最纯粹的大圆满教法时间长了都失传了。

 

比如我们这个时代再往上溯的话,心部、界部还有一点传承的时候,就是所谓的噶陀寺有一些叫仲巴的人,他们对于“佐钦桑德、佐钦隆德”心部、界部还是比较熟悉的。然而当他们阐述他们的这些心部、界部的教法的时候,据我的观察(这是我独家观察,没有其他任何上师这么说)他们实际上在走弯路,用了很多很多弯弯绕的方式。因为我得到过这些传承,南师在《SMS大圆满同修会教程一级》当中详细教授了这样的一些方法,据我观察远远不如《无上之源》里面呈现的这些见修之道来得直接。当然我也曾经说过很多次,《无上之源》也就是《菩提心普作王》里面并没有具体的方法,它并没有教给你一个什么方法让你发现心的本性,是不是啊?它就直接讲觉性是怎么样的,觉性又是怎么样的。当然《无上之源》本来就说它没有方法,它说“无有”,就是说“不可踏涉之道”,没有一条道让你去走,就是这个意思,只要你发现这个当下就存在的真相,如果说要有一个道的话,这就是它的道,所以一直叫做“无修之修”。

 

大圆满在界部之后又有窍诀部。窍诀部是在公元十二世纪以后,以荣素班智达为一个分水岭,比如十四世纪的龙钦巴,后来十八世纪吉美林巴(无畏洲)他发掘了龙钦宁提等等。龙钦巴他是一个集大成者,他把古代和他那个时代的大圆满做了一个总结,他是个集大成者,所以他的《七宝藏》、《四心滴》是整个大圆满的集大成的著作。也许我说的这些可能跟很多人所了解到的不太一样,但是你们所了解到的都是人云亦云的,都是抄书抄下来的,我所了解到的可能有更多的渠道,因为我习惯于阅读英文,所以我比大家可能多一些渠道,我了解到这些资讯可能更加的丰富一些,不光是教界的,包括学界的这些渠道都比较感兴趣,所以我发现的这些情况可能是很多人没有听说过的。

 

所以我想说的这些话总结起来就是说,《无上之源》是《菩提心普作王》这个密续的论释,在这个论释当中,我们能够看到古远的大圆满、最古老的大圆满它的这种纯粹的教言,你们会发现跟现在的很多的大圆满有很大的区别,这里根本就不会有什么前行、加行这些东西,甚至这个书里面没有提到大圆满三部这些词汇,因为这个书里面呈现的是比较早的大圆满的教法。而这样的教法的特色,通过我这几个月的课程,我相信已经很充分地展现出来了,不仅仅是一个理论体系,我们实际上是一个非常直接地认识心的本性的方式,可能比任何人知道的任何的方法都要直接。就算南师他总结所有的大圆满直指的方式有三种(就是通过身语意的禅修经验,也就是空明乐三者,在这个当下来反观是什么处在这个经验当中,我也大量的地使用这些方法),但是我认为有一个更直接的方法,那就是我们不需要通过这些身语意的禅修经验来间接地直指。

 

间接地直指,你先得制造出来一个经验,比如“PHAT(呸)”,很多人又被我吓了一跳。大圆满经常用“PHAT(呸)”来直指,用“PHAT(呸)”来直指这种比较传统的方式是怎么样做的呢?比如华智仁波切的《椎击三要释》里面就说,你先放松,放松你的身语意,然后突然猛喝一个“PHAT(呸)”,这个当下你当然处于惊愕当中,一片空白,有的人可能已经很熟悉这种方式,没有特别地被惊吓,但不管怎么样,你当时一顿、一停,这个叫空性的经验,不要以为这个叫空性的证悟,这个是空性的经验,是一个主客二元对立的经验。你的心这个时候暂停了,就是你的凡夫心、思维心、概念心暂停了,因为我刚才“PHAT(呸)”那一刹那,我不相信你还在(概念心当中)。比如(老师拍桌子),就这个当下猛力一击桌子,我不相信你还在想这儿、想那儿,你肯定是停了,对不对?停的当下,传统的直指就是说,是什么在体验这个空?这个方法虽然是最简单的传统的直指,可是据我观察,很多人在这个“PHAT(呸)”的当下,第一被吓到了,第二不管你怎么样告诉他不要散乱不要分心、“PHAT(呸)”的当下立刻观察你的心,不管你说多少次有总有一小部分人他们抓不住重点。

 

但是当我(老师拍掌),我不相信任何人注意不到这个当下的觉知,我不相信,不相信这种事情,没有人注意不到。可是当我“PHAT(呸)”来一片空白的经验,然后再让你观察是什么在体验这个空,虽然这是非常伟大的直指,但我认为我这个方法更直接。因为我没有让你制造出于一个空或者明(空性或者光明)的经验、或者明性的经验、或者乐受的经验(有的观想佛父母双运,然后有一些乐受,尤其是提肛这些动作制造一点点乐受),就我认为这些方法实际上并不是很有效,今天跟大家非常直白的说,有效,但是不是非常的有效。但是我拍掌的时候,我认为这是最有效的,或者我不一定是拍掌,我有的时候(打响指)对吧?我打一个响指,你就单纯的知道,对不对?没有说“我在知道是什么”,你没有知道是一个响指,因为那已经是第二个刹那了,你贴了一个标签:他在打响指。第一个刹那,那个声音出来的时候,你只是单纯的知道,当我这么说的时候,你们明白吗?第三个刹那就开始各种判断、思维、分别了。我想这样的方法是最最直接、最最简单的,我想任何人不可能听不懂,任何人不可能没有体验,除非你听不懂我说的中国话,那没办法,如果你愿意的话我也可以说英文,但是我认为这个方法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我想象不出来有更简单的方法。

 

当然还有一些非常神秘的方法,也被一些上师们使用。比如华智仁波切,这个著名的故事已经被重复了无数次了,我今天再说一次。就是在佐钦寺,佐钦寺旁边的山上,华智仁波切跟他的弟子纽西隆多,有一天华智仁波切对他说:“你不是说一直体验不到这个‘日巴’(明觉)吗?”他说:“是的,我一直没有体验到这个明觉,我一直没有发现心的本性”,因为是晚上,万籁俱寂,只有遥远的星星,寺庙的旁边有一只狗发出了叫声,他说:“你听到了狗叫吗?你看到了星星吗?”“看到了,听到了”“你听见了我说话吗?”“听到了”“那就是了!”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听了这个故事都是懵圈的,是不是这样?那是啥呀?他说“那就是了”意思是“觉性就是这个了”。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就听懂了这个直指心性的人打个1,没有听懂的人可以打个2,看屏幕上大量的2就知道,几乎没有人能听懂。

 

还有我们这个时代的著名的上师,包括阿克班玛上师的那些直指,也是一种直指,但是直指有千千万万,其实没有别的,就是直接的引导你发现你心的本性。很多人就是把大圆满不断的加码,加了这个,加了那个,本来是非常简单、非常直接的。大家可能不相信,我在其他的一些体系里发现了比大圆满更加大圆满的东西。好在大圆满心部的这些密续真的是精华中的精华,所以南师他曾经说过,他说真正的想实修大圆满的人一定要看《无上之源》,一定要学习《无上之源》,就是我们正在学习的这个教法。

 

古代印度称这个时代为黑铁时代,他们分黄金、白银、青铜、黑铁(四个时代),金银铜铁就像宇宙的春夏秋冬,现在就整个世界来讲是觉性的冬天,这个世界,在这个时代,大圆满必须以一种最纯粹、最直接的方式呈现出来,我们再也没有时间精力和注意力像以前那样(用)按部就班的传统的方式去修行大圆满,几乎大部分都不会成功,必须用这种最直接的方法,大部分人可以当下体验到并且今生把握到这个解脱之道。那就是不断地发现、反复地处在这个实相的认知当中,真知不仅仅是头脑的认识,而是现量的经验。就像刚才我拍掌当下的那个赤裸的觉知,你只是单纯地知道它,没有别的,这是你心的本性。我们之所以有轮回不就是(因为)不是单纯地知道,而是“我在体验一个什么东西”吗?我知道这个好,我就喜欢,我就贪执;我知道这个不好,我就拒绝,我就讨厌,我就生气,贪嗔痴慢妒,各种情绪烦恼就生起,情绪烦恼就有它的后果,因和果这就是轮回。所以当我们从这个轮回的游戏当中解脱出来,我们发现一切的现象的本质,就是这个纯粹的觉知生起的,这就是《无上之源》它真实的含义。整本书讲了几十万字,但是其实就讲这一句话而已,“一切都是我”,没别的,那你得认识到它。这就是一个真正的、最最纯粹的、不二的教法。

 

所以我觉得,我们很多人就是没有机缘能够接触到这样直接的大圆满教法,虽然很多人号称学了大圆满多年,接触了大圆满,甚至很多人跟着南师大圆满同修会学了好多年,但是这些最精髓的东西,他们一直没有发现,他们一直在以佛教的各种见解来看大圆满,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来“加持”大圆满,所以得不到大圆满的加持,因为他把自己盖住了,就是这样。大圆满要透露的所谓的真相,就是这个“自我”只不过是觉性生起的一个游戏,它投射出来无数个“自我”,觉性只有一个,但是它投射出无数的“自我”,为什么呢?“自我”就是觉性的对立面,通过这个方式,展现它的若巴能量。若巴能量是什么呀?大圆满讲三种能量,法身的能量叫当能量,就像一个水晶球一样,放到什么颜色的桌子上,变成什么样(颜色)的水晶球,所以它没有一个任何的实质,法身空性没有任何的实有的存在;最神奇的是报身的能量,叫若巴能量,若巴在藏语里面有“游戏”的意思,若巴加一个所有格的话,它就变成了“若派”,就是“游戏”的意思,比如南师的秘密法名叫龙钦若派多杰,就是法界游戏金刚。

 

大家一定要去看我翻译出来的《诸佛游戏密续》,在我的公众微信号“大界无央”里面,这个密续会对大家有很大的启发。我们不需要为这个自我、自我的种种的问题(过于在乎),因为自我这个“我”,除了佛陀的这个“我”以外,一切的“我”都是不完美的、都是有问题的。那怎么样有一个完美的“我”?有趣的、非常吊诡的、看起来非常矛盾的就是:你不要在乎这个“我”,你要在乎你的本性,因为它是一切“我”的实相,一切“我”的身语意的各种行为、各种活动的实相,所以你发现这个本质。有趣的是,当你照顾到这棵树的根(这是它的基,它的本根)的时候,整个树都会枝繁叶茂开花结果;但当你一直在照顾这个树开的花、结的果,问题就来了。就是说我们不要太在乎轮回当中显现出来的这个自我,你(应该)在乎的是自我的本质是什么,这个自我的本质是空性的觉知,赤裸的觉知,这就是心的本性,不但如此,一切事物都是它的显现。当你把整个的生命都确立在这个认知、这个真知、这个真相当中的时候,你分分钟从中解脱出来,你不太在乎你的人生发生了什么。

 

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对这个人生什么都不管了,我们所谓的觉性,体验在所有的层面当中,我们的身语意在相对层面是真实的存在,对吧?相对层面,注意这个话,相对层面对于实相来说是一种幻相,但是你无法否认它的存在,大圆满并不是说“这个是真相,我要真相;这个是幻相,我把幻相砍掉”不是这样,你别忘了幻相的本质是什么?幻相的本质还是真相,这才叫大圆满。很多人以一种显宗的方式:“这个是好的,这个是涅槃的,这个是跟涅槃有关的,我的自我是跟轮回有关的,所以我把自我砍掉……”不用砍掉,你也不用太在乎它,你要在乎你的本性是什么,然后确立在这个真知当中,这样你的自我也会得到很好的照顾,实际上是得到了最好的照顾,因为你有这个觉知,这个觉知有的时候、有必要的时候可以体现为一种有概念的二元的觉知,没关系,当你处在这样的一种认知和所谓的修行当中的时候,你发现这个世界非常的简单,快乐、幸福非常简单地获得。那就是说,不要为这个“我”再去操劳,不要成为这个自我的奴隶,你真正的本来面目是这个觉性本身,除了这个自我本身的幻觉以外,没有一个所谓轮回的自我。这就是我们要说的主要的核心,好,接下来看。

 

密乘之修道与大圆满之无修不相应

 

“‘’之秘密教法的三种道是对对根本体性、圆满显现以及种子字进行观修。因为它们是证得三身的方法,行者观修就能习惯它们。通过将因果法则用于自生之实相的‘近修成就四支’,行者逐级前进,所以无法达到超越勤勉修持的次第。”

 

这一部分是在说所谓的金刚乘的部分,因为五道说的是显宗,尤其是大乘佛教。当我们说的“果”的秘密教法,金刚乘我们称之为果乘,对不对?为什么是果乘?果就是佛果,金刚乘是以佛为道的,这个佛是什么?——本尊,以本尊为道。三种本尊,寂静、愤怒、喜悦,相应我们的三种根本烦恼贪嗔痴,如此来转化,所以它说“三种道是对根本体性、圆满显现、种子字进行观修”,这是金刚乘的方法。“根本体性”是什么?空性。“圆满显现”是什么?比如说这个坛城、这个本尊从哪里现起?种子字是从哪里生起?空性当中生起的,所以它的根本体性就是空性。金刚乘的起修就是从空性起修的,空性的见解领悟中起修,然后生起种子字,这代表本尊的潜能或者功德或者智慧的根本,然后种子字生起本尊、坛城、眷属,这就是所谓的圆满显现,空明不二。

 

“因为它们是证得三身的方法”,这里三身就是法报化。刚才说的根本体性就是空性,所以是法身;圆满显现,是本尊,那就是报身;种子字的话,就跟所谓的转化我们的这个肉身,跟气脉明点有关,那就是化身的本尊,所以“行者观修它们就能习惯它们”。所以大圆满它非常清楚所有九乘佛法的见修行果、它们的原因、它们的属性、它们的阶段、它们的状态,并不是说我懂一个大圆满,(其它)我什么都不懂,不是这样的,在九乘之巅,在山的顶峰,你应该知道所有通往顶峰道路的阶段,具体的情况都清楚。

 

行者观修就能习惯它们。通过将因果法则用于自生之实相的‘近修成就四支’,行者逐级前进所以无法达到超越勤勉修持的次第。”之前我们说过了很多次“近修行成就四支”,金刚乘的种子字、本尊、不同的生圆次第的修持,它是逐级前进,当然跟大圆满的无勤之道是不相应的。

 

不要追随一条渐行的概念禅修之道

 

因为超越复杂戏论之心意即诸法之究竟层面,[它]处在一切诸佛所住之离戏状态之中。因此,不要追随一条渐行之道!这句话应该很明白啊,超越复杂的戏论之心,因为其实除了大圆满之外的所有的这些修道,都是有种种的戏论,种种的概念的意思。

 

“无碍之心意就如天空般清澈:其中安住着三世诸佛。因此,不要追随一条渐行之道!无改之心意即真实、根本之状态:其中三世诸佛皆自然圆满。因此不要追随一条渐行之道!”这个“无改之心意”实际上指的是心的本性。因为不存在一个不会改变的心意或者念头,一切的念头都是无常的,一切的念头都是缘起的,所以“无改的心”只有心的本性。

 

“如果你因无明而追随一条修道,那你将永远无法达成你的目标并将永远无法获得真正的领悟。追随一条渐道,行者不能达到觉悟的次第。觉悟是远离戏论之心,而且它并非因追随一条渐道而得。(念诵原文 略)”这里的禅观不是大圆满讲的不二禅观。通常我们大圆满同修会用的词汇里面,说到禅观的时候,一般指的是究竟的明觉的状态,但是在金刚乘里面,有的时候禅观指的是一些观想,这个观想有的时候就包括结合你的见地来观想,比如说空明双运等等这些。

 

“持守一个誓言,行者就把自己与不去违背它的觉性关联起来;然而,因为这个概念,行者不能发现离戏之定。”这里又用“定”这个词,来看一看,这个“定”我们之前说翻译得不太好,它英文叫equanimity of the state free of concepts,也就是“平等”的意思,就是“超越概念的平等”,这里你也可以说“离戏之平等”,如果你能删除的话把“定”这个词删除,改为“平等”比较好,因为“定”很容易有误解的,所以“平等”的话是比较好。

 

“持守一个誓言,行者就把自己与不去违背它的觉性关联起来;然而,因为这个概念,行者不能发现离戏之定。”对,就刚才说了,对见地进行禅修,你见到了禅观的对境,持守誓言,那么行者就会把自己不去违背它的觉性关联起来,这也是一个概念。比如有的人:我发誓怎么怎么样,我发誓我怎么样,“我、发誓”这是一个非常二元的状态。当然并不是说我们不可以发誓,当然可以了,但是真正所谓的究竟的禅修,不是在一个什么誓言的基础上,我们是获得真实的见。誓言常常是(因为)你做不到,所以你要强迫自己发一个誓,对不对?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造作的行为,当然有的时候它也是很有功德的。

 

“寻求获得修行的能力,行者修持证悟之法;然而,导向要获取某物的禅修远离了离戏之定。”这些话我想大家都能理解,因为你总是要获得一个什么东西,获得一个修行的能力,获得什么东西,它当然是一种概念,当然还是没有在这种所谓的离戏的平等当中。

 

“在证悟次第上逐级推进,行者修持稳固平等状态之法;然而,趋向圆满之禅修,远离了离戏之定。”

 

“寻求领悟万法之究竟自性,行者修持对明性观修之法;然而,导向要净化澄清某物的禅修,远离了离戏之定。”

 

寻求阐明智慧,行者修习戏论禅修之法;然而,寻求阐明领悟之禅修,远离了离戏之定。这都是指的是概念性的这种禅修的方法。就是“寻求去阐明领悟之禅修远离了无概念的平等”,什么叫“寻求阐明领悟”?英文是seeks to clarify understanding,所谓“阐明领悟”就是试图用语言的方式来表述这个究竟的实相的境界。真正的实相的状态是无法用语言表述的,但是当你勉强要去解释的时候,这仍然是在概念当中,所以这就是这个意思。当你的禅修是建立在这样的一种语言解释基础上或者思维逻辑的这种理解,这都是远离了离戏的平等。比如我刚才拍手的这个刹那,我有给你讲任何的概念吗?没有吧?就是傻瓜当时的那个状态,其实都是跟我们的状态是一样的,因为它是单纯的知道而已,傻瓜也有这个心的本性,就算一个智力很低下的人他都是有心的本性,他都有可能发现到这个状态。但是由于大脑很难跟你沟通、理解,所以他们无法真正地领悟或者稳固这个经验。所以我们说,真正的究竟的禅修没有任何的概念。

 

“谛听,大士!基于欲望之禅修,不论其如何清晰,都不会让人证得离欲之乐。无造作之圆满法喜是通过离戏状态以及无欲而证得的。”基于欲望之禅修当然不会证得离欲之乐,无造作的圆满法喜是通过离戏或者无概念的状态以及无欲而证得。当你总有一种欲求:我要怎么怎么样,我要成佛,我要解脱,我要怎么怎么样……这样一个强烈的概念的时候,这本身已经远离了实相的状态。

 

“离[戏]禅修且不积累业习,自生智慧不受业力之制。自身智慧、法身之本体,并非通过勤勉努力而得,而是因仅仅保持在自然状态之中而得。它超越了所有修持之目标,因为所谓‘目标’只是一个名辞:实际上‘觉悟’本身也只是一个名辞。”的确,不管我们说一千道一万,这个嘴巴说得再好,心意思维得再清楚,你不能说这就是实相本身。所以说就像我说“觉性”啊、“觉悟”啊、“心的本性”实际上(这些名辞)都(不)是(实相本身)。

 

“使用‘觉悟’这个定义是不了义而不是了义教法的特征。”它连“觉悟”这个词都认为是不了义的特征,那我们就不要用“觉悟”这个词了(笑),其实我们也没有用很多的这种词,我们通常用一些非常简单的词,比如说发现,比如说真知,对不对?都是很不佛教的词,是不是?

 

2.6.2.6.2.关于不可动摇、无欲状态的章节

 

“谛听,大士!如果你想证得一切法,不要企图去获得!点燃欲望之心让人失去一切而不是获得。因为真实体性超越因果,那些想要获得证果者不要去纠缠其因:只需保持在离戏之自然状态中就能证得。放弃一切基于欲求之禅修!”所以大圆满禅修会经常讲无求无盼或者说远离恐惧和希望,就是无盼求心。比如我们皈依发心的时候说:皈依我们的本性,发心是无盼求心。这跟一般的皈依发心是有很大的区别。

 

“无所欲求,行者获得一切。进行禅修,行者就执着于欲求,但这完全错误,因为事实上没有什么要去执持。一切基于有为造作之道都寻求证得超越勤勉之自圆满,但是他们没有成功:自圆满如其所是地当下自显,无需有为造作也不能通过有为造作来获得。” 就是说所有的这些有为法都是在追求最后能够证得超越勤勉(所谓无勤无作)的本自圆满的状态、大圆满的状态,但是他们没有成功,所以你不能通过有为法来获得这个。

 

不要把大圆满当做追求的目标

 

“因为欲求会将一切都带偏,它是证悟的一个严重障碍。基于欲求的禅修之道所生之业习,会把心与有所执持的想法绑在一起,结果它们把快乐赶走了。相反,不执持任何事物,行者获得一切之乐,因为乐即真实之自然状态。”

 

我发现很多人学大圆满学来学去还是很烦恼,就知道他的大圆满只是停留在一个非常肤浅的状态。假设我们学习了这个最究竟的教法,我们还是经常处于这种显宗出离道的状态、或者金刚乘转化道的这种苦行或者勤作的状态,那都是我们的修行不太成熟的一个征兆。比如说很多人总是在欲求这个、欲求那个,欲求我要有一个特别好的身体的状况啊、精神的状况啊、美好的容颜啊、很好的福报啊、很多的钱啊、很多的名啊、利啊、很多世间的福德呀等等,这是一些比较粗大或者比较低一点的追求。比较细微一点、高一点的追求,我要获得修行的功德啊、我要行善啊、我要禅修呀、我要不断的努力的修行啊、我要获得修行的功德呀、我要获得证悟啊等等,这个是比较高等的追求,但高等的追求本身也有可能成为证悟的障碍。

 

如果说你感兴趣的是大圆满这样的所谓无勤无作之道、最直接地发现我们的本来面目这样的所谓的修行之道的话,这意味着你需要所谓最上的根器。最上的根器并不是很神秘地说:“哎呀,我前世是一个修行者,今生根器很高……”不是这个意思,这只是其中非常非常小以及次要的部分。最重要的是你通过闻思修获得大圆满的真知,当你获得这些真知,一切都立刻转变,这个真知意味着是全方位的,见修行都在变化。听说大圆满是一个最高等的见解,然后通过观察通过学习知道那个见解,然后听一个法,修一个窍诀,就体验到那个状态,除了这个以外,什么都不是大圆满……这怎么能行呢?你把大圆满当做一个什么?当成一个对象,当成你的心的一个对境去追逐,追逐一个最高的状态,你整个人没有变化,你整个人还是牢固地处在以前种种的概念牢笼当中,你根本上是把大圆满当做一个对境:“大圆满是最高的,但是我呢?我现在是什么身份,我是什么状态,我是什么习惯,我是我,我是我,我是我!”好,你是你,你不是大圆满,你不是心的本性,所以你呈现的状态就是刚才你自己说的这个状态。因为你说你是你,你不是大圆满的本性,你不是心的本性,你不是这个纯然的觉知,你不是赤裸的明觉。这就是问题所在,这里的一切都是在说这个,你在追求什么?你在追求成佛。其实你当下发现这个状态,就已经结束了,这个游戏已经结束了。

 

所以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我们没有在修学大圆满,我在这个课程花了一半的时间来讲,就是要通过这个让你全身心地拥抱这个赤裸的觉性之道,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你只是把它当作一个追求的目标,然后偶尔体验一下,这就是“法是大圆满,人不是大圆满”,你知道吗?这样你会离它很遥远,那你整个人还是以前的模式。当你发现你在学所谓的大圆满、学所谓的某个高大上的教法,你根本没有任何改变的时候,你还是在各种牢笼当中,在各种局限各种束缚当中,就像一个铁笼子一样把自己绑进去,你根本没有自由,因为你一直在那个“我”的概念当中:我是这样的一个人,我是那样的一个人,我有这样的观点,我有那样的习惯……这一切就是我们最大的障碍。所以你一方面要全然地拥抱、全然地融入到这个教法当中,你整个的身心,你整个的身语意应该全然地融入到这个状态当中去。不是说“我是保持在一个不变的一个什么模式当中,然后我偶尔来学两句这个无上之源”,这样的解脱永远不会出现,这很遥远的,知道吧?大家明白我的意思吗?明白的打一个“1”,咱们互动一下。特别好。

 

然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并不期望也不主张说(大家来听我这个就不要去听别的),比如像有的地方教大圆满或者教什么法的人说:“你来听我这个,你不要听别的”,我从来不这么说。但是我让你注意到、我需要让你了解到这个教法不同的地方,当你有足够的敏感、足够的明性(或者说智慧)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当你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时候,你就会调整你的行为、你的闻思修的方式。因为大圆满不给任何人任何局限,我们不给你立一个规矩让你必须这样、必须那样。南师是这么做的,我也会一直这么做下去。当我们偶尔提个要求,做一个作业或者是做一个什么,这只不过是一个相对的训练,从根本上没有人要求你做任何事情,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发现真正的你是什么。

 

所以我这里一直在说,很多人学来学去还是很烦恼,没有快乐。有的佛教徒不喜欢“快乐”这个词,因为他们觉得快乐就是追求一个什么欲乐,所以还是在以前的那些观念当中。你先把你的系统整个重启一下,把以前那些内存、那些垃圾(对不起,不一定是垃圾,但有的时候成为阻碍你的东西就是垃圾了)把它整个系统重启一下,重装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叫做“无上之源”。当然你可以在重启以后继续安装你需要的一些app或者各种软件,但你是在“无上之源”的平台上安装,这意味着你将用“无上之源”的见来对待一切,这就不一样。相反,如果你没有重装你的系统,《无上之源》这样的赤裸的大圆满原始的教法只是你无数个文件夹当中的一个,(老师笑)这个就可能是我们很多人的主要问题。因为它只是你无数文件夹当中的一个,这个文件夹的名叫“无央《无上之源》讲解”,然后旁边有无数个高大上的名字(的文件夹)“某某活佛”“某某大仁波切”、“某某法王”。然后“无央是谁?很多人都没听说过,不重要……”我们就会很容易忽视这个东西。可是名声、地位、头衔这些高大上的东西真的帮不了你,它也无法让你改变。真正能帮我们发现实相的,除了我们真正领悟教法,升起最真实的、确信无疑的经验以外,还有什么东西能帮助你、真正地让你改变?不存在!没有任何一个名声、什么传承、什么方法让你完全改变,除非你真正地拥抱这个教法。你以为你获得了一个什么灌顶、获得了一个什么方法、一个传承,某天突然获得一个神秘的无上加持然后你整个人就改变了,这样的解脱,这样的改变,不存在!都是我们的想象,你已经想象、已经重复了无数次这样的游戏了,所以成熟一点,不要再这么幼稚了。

 

世俗快乐与大乐

 

所以这里说“不需要去执持任何事物,执着任何的东西,这样你会获得一切的乐,因为乐就是真实的自然的状态”,happiness is the true natural condition是他说的话。有的人说佛教说不要去寻求快乐,比如有各种戒律,比如八关斋戒不可以唱歌跳舞等等做这些凡夫的快乐的行为,所以很多人就觉得快乐这个东西好像跟佛教是相违背的。你记得佛陀成佛之后他说的是什么?“常乐我净”。所以它是永恒的极乐的状态,这是我们真实的自然状态,我们每一个众生的本性就是快乐,而且这个快乐我们称之为“大乐”,梵文叫马哈苏卡。什么叫做“大乐”呢?大家能想象世界上什么东西是最大的快乐?世界上有没有任何一个东西能让我们永远地处于快乐的状态?处在所谓的极乐、最大的快乐当中永恒地存在?有没有这样一种东西?世间没有,但是出世间有。那是什么?所谓的“大乐”莫过于没有一个对象要去追逐,是不是这样?当我们喜欢一个东西,然后我们试图去获得它,获得了以后暂时的感到快乐,是不是啊?这是所有的世间快乐的本质,比如说金钱、美女、美食、美宅、山水美景,这都是心的一个对境,然后我们觉得这个东西好美,能让我快乐高兴,然后我就去获得它,获得了之后,我感到一点点快乐,通常都是短暂的,因为根本上来说,我们凡夫(没有解脱的众生、处在幻象中的众生)的心的根本特征就是永不满足,永远是在往外攀缘,这就是我们心的特征,所以叫二元众生,对不对?有一个“我”在抓一个东西,永远是这样子,所以无论什么样外在的快乐都没有让我们完全满足的可能。唯有当我们这个二元心止息下来并且发现这个心的赤裸的真知的时候,实际上这里面具足无尽的功德,我们说佛的五智慧完全具足,比如真知、能力、所谓的大乐都是具足的,所以这个就是我们讲的真正的快乐,这就是我们的真实的自然状态。

 

“此无改之状态即一切诸佛之明觉之唯一状态:它即纯然法喜,完全没有欲求或者要有所执取之念。[于其中]超越戏论之状态没有所求之对境,也不攀附无散乱之状态。”超越了概念当然没有一个对境——追求的对境,它也不攀附无散乱之中,one does not cling to the non-discursive state,就是“这种无散乱状态,它也不会去执着”的意思。

 

“此‘无为’的真正意思要通过停止欲求来证得。无所执取,远离贪执,行者修持无上禅观。从一开始全然且圆满者,此即超越有所放任及有所持有之念想之无上证悟。”有点绕啊,“从一开始就全然圆满”,complete and perfect in the beginning is the supreme realization,就是所谓的supreme realization,也就是“无上证悟,它从一开始就是圆满的、完美的”意思。

 

“它超越了有所放任及有所持有执念想”,transcend the idea of something to let go of and something else to hold,因为我看这个中文我看不懂,必须看那个英文,就是“无上证悟它超越了‘有一个东西要去放下、有一个东西要去抓住’这样一种概念”就是这个意思。我这么解释“有所放任和有所执有”大家懂吧?

 

“一”与“多”

 

“谛听,大士!禅修‘多’不能明白‘一’。企图明白某事之禅修不是真正的禅修。尽管根本状态为一,[有人]在佛与众生、乐与苦中划出了界线,教大家要接受快乐而拒绝负面:然而,这与了义的教授不相应。”什么叫做“禅修多而不能明白一”呢?meditating on diversity does not clarify the one从字面上来说是没错的。

 

禅修‘多’不能明白‘一’。企图明白某事之禅修不是真正的禅修。尽管根本状态为一,[有人]在佛与众生、乐与苦中划出了界线,”这个意思大概就是说有的禅修,它的对境是很多的,比如说它达到某种训练、某种状态,然后它有不同的目标,像我们中国古代有“格物致知”这些,他们也是试图了解这个了解那个,这也是一种。因为禅修的英文是meditating,meditating也不一定是“禅修”的意思,有的时候就是“思维”、也就是“冥想”、有的时候就是“思考”。因为meditate它的最字面的意思就是“沉思”的意思,因为“禅修”有的时候也叫“思维修”等等,dhyana也有这个意思,印度的梵文禅修这个词dhyana,就像藏传佛教里面教的方法有所谓的思维修、观察修等等,所以它有“思维”的意思。所以在这里就是“思维‘多’就不能明白‘一’”,因为有的时候佛、众生、苦乐……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说法等等,这些都不是一,或者都不是“不二”的方式,所以跟了义的教授是不相应的。

 

“谛听,大士!勿以一为二!乐与苦在觉悟的状态中是一。诸佛与众生在心的本性上是一。一切情器世界中的万有在根本体性上是一。真理与谬误亦然,在根本体性上是一。不要迎取快乐,不要拒绝痛苦!保持在自然状态中,那你就能达至一切。”

 

有的人不理解什么叫做“乐与苦在觉悟的状态中是一”因为人都是在说“多”,事物的多样性,比如我这里有各种水果:芒果、西瓜、橘子,芒果不是西瓜、西瓜不是橘子,你怎么能说实相上就是“一”呢?明明是“多”嘛,当你的心在攀缘各种对境的时候,你会觉得所有的对境都是不一样的,各有各的对境,各种对境不同的状态、不同的属性、不同的境界。可是攀缘对境的这个心,当你去观察这个心本身的时候,觉知这个心的最基础的功能(这个觉知本身)的时候,当你反闻闻自性的时候,有“多”吗?没有。是一个,是不是?你觉察一切的这个本体有几个呀?只有一个;一切发生在哪里呀?只有一个地方;一切的体验从哪里生起啊?只有一个地方——那就是我们心的本性。所以只有这个是实相,别的都是我们的散乱和痛苦之源,但是奇妙的是,其实它们也是我们心的本性所生起的。大圆满有两个不同的阶段,一开始我们区分心和心的本性,心的本性就是这个不动的、一切生起的源泉。

 

我们现在要明白什么是“一”什么是“多”。为什么“乐和苦”是“一”?很简单:体验乐和苦的是什么?有的人会说:“体验乐和苦的是心啊、我这个大脑、我的这个感觉呀,就是我呀,我在体验乐和苦”没错,但是“我”的哪一部分在体验乐和空?(老师拍掌)记得吧?哦,原来是心的本性。因为没有第一刹那这个赤裸的觉知,你什么都不会知道,这是一切经验生起的底层,最底层,所以叫做心的本性。所以你体验乐和苦当然都是要透过这个心的本性,所以乐和苦在觉悟的状态中是“一”,你现在明白了吗?心的本性是一。你说的“我、我体验,这个我和那个我,今天的我和昨天我,上午的我和下午的我”都不是一,都不可能一样,“我”是无常的,但是“我”的本性不是无常的,是不是?这样我们就明白了。所以大家永远要往回,不要往外跑。所以大圆满讲“不要迎取什么,不要拒绝什么”,你不要主动去想我要去求取快乐,也不要说我要去拒绝痛苦,什么该来就来吧,什么都可以接受,无所谓的,对吧?因为真正的体验者是这个本性。

 

你看电视节目的时候,其实也在看着屏幕

 

有的人说:“你说体验者,那是不是有一个体验和被体验啊?有一个体验者和体验的对象,还不是二元的吗?”可能有的人会提出这个疑问。我们说了,我们当时拍掌这个当下有对象吗?没有对象,但是这个赤裸的觉知是不是心的本性?它是心的本性。它之后又知道了这个,知道了那个,对吧?有的时候它进入到二元的觉知当中,有的时候进到凡夫的这种知当中,产生了各种判断分别,进入了各种俱生无明、遍计无明等等。一开始它还处在原始无明当中,我们一旦通过直指或者直接地引导,发现了遍在一切的这个知的时候,这就破除了原始无明;破除了原始无明,然后你在所有的第二、第三刹那当中都要认出来这个心的本性的时候、这个法身状态的时候,这就是你逐渐成熟,所谓融摄身语意就是这个意思。融摄身语意并不是让你特别去做什么,什么也没有做,只是认出来实相本身而已,不管身体在做什么运动、动作、行为,你的语在说什么或者能量层面在运行什么,或者是心意层面在想什么、在回忆什么、在白日梦什么、在思考什么、在散乱什么,它必须通过你这个心的最底层来运作,那就是你心的本性,这个纯然的觉知。

 

这就像你的电脑屏幕一样,对吧?你的屏幕就是这个底层,至于屏幕上上演各种各样的画面、运行各种程序,这都是屏幕本身或电脑本身具有的能力或者潜能,对不对?就像电视机一样,电视机屏幕有无限的潜能,因为它可以播放无限的、无数的电视节目,但是电视机这个屏幕才是基础地,一切的电视节目都必须通过这个电视屏幕展现出来。而且重要的是,当你看各种节目的时候,你难道不是在看着这个屏幕吗?难道你看着屏幕之外的东西就能看到电视节目吗?这个电视屏幕不就是你这个心的底层、最底层吗?那就是你的心的本性。本性就是本质的意思,本质就是最底层、最基础的意思,所以藏传佛教有一个词叫做“基础地”,叫ground being, ground是地、大地, being是什么?存在。基础的存在,基础的存在就是心的本性。所以你看着任何电视节目的时候,实际上你都在看着这个屏幕,换句话说,你在经历任何的现象的时候,都在通过你的心的本性在知道一切,只不过是你没有一直注意到它的存在,而是被它展现出来的功能带跑了。

 

比如说播放了一些电视节目,你看着看着就忘记了这个电视屏幕了,是不是?这就好比觉性本身它生起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玩着玩着,这个觉性忘记了自己,这就是这个原始的觉性的一个游戏,是不是?这是它自己有意而为之的,也不是别人强加于它的,明白我的意思吗?当你迷失在生活中种种的痛苦和烦恼当中的时候,想一想我说的这些话,当你这个身体得了癌症,得了病:“我要死了,我得了病毒……”你想想我说的这些话,你的本性永远不会死,所以你担什么心啊?你担哪门子心啊?而且幸运的是我们在活着的时候已经获得这些教导,已经跟传承相连,这个最珍贵的大圆满的传承,这是一切觉者最秘密的宝库。所有一切的觉者他有无数的教法,但是唯有这一个是直接让你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从幻相中解脱出来的教法,没有比这更直接、更简单。

 

详解“明性”

 

“贪执于快乐就是痛苦。如果行者对明性的显现不做判断,它自身即是自生智慧。如果智慧不会被业习而染,那它怎能被有为造作而污?”这里三句话,第一句是“贪执快乐就是痛苦”,这个我们都知道;(第二句)“对明性的显现不去判断,它本身就是自生智慧”这一点我再次解释一下。

 

什么叫明性?明性就是相对于空性来说的,但是明性是空性的潜能(显现)。明性就是一般我们说的光明,比如说空性与光明不二。英文叫clarity,或者叫luminosity,藏文叫“俄塞”。这个明性就是说,一切的显现都可以叫明性,但是明性有高有低,所以它是一个相对的词,它不是一个究竟的词;究竟的词是“明觉”。所有的众生明觉都是没有区别的,不能说佛的明觉比我的明觉要高,没有区别,否则就不能叫明觉,它的定义决定了它是这个意思,明觉就是智慧的究竟状态,或者叫究竟智慧的状态。那明性是什么?明性是不同层面的显现,这叫明性。比如说高等的明性、没有任何局限的明性,这就是报身的层面的光明,这就是赤裸的明性的显现,或者比如法性中阴的明性的显现,就是没有任何局限的显现。但是有局限意味着,什么叫局限?二元的局限——“我、你;我、非我;我和我的对立的世界”这就叫二元,能所、主客,当有这样的状态的时候,明性就急剧下降,二元的状态越坚固,明性就越低。

 

什么叫二元的状态坚固?现在醒着的时候就是二元状态最坚固的时刻,因为我们坚固地认为我是这个身体,身体里面有一个心,心里面有一个心的本性,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这么认为的。但实际上是相反的,觉性当中它的游戏显现出来,投射出来心,它的能量扩展为心,心当中显现出来,在更粗大的时候就变成语、能量,能量更粗大变成物质。所以轮回的见解都跟觉性的见解是相反的,有的人老是搞不清楚这一点,有的人甚至老是觉得天天被一个身体绑着:“唉呀,我学佛,我不能有性活动嘛,我得吃素啊,不能吃肉啊!”就天天被自己这个身体给绑着,你认同自己是一个身体,所以你就天天这个身体必须是这样,必须是那样,明白吗?这就是我说的明性,所以真正的明性是超越了这些二元的束缚。

 

高等的明性是什么?什么叫高等的明性?举个例子,南师说,做梦的时候是醒着的时候明性的至少7倍。所以我们现在的醒着的时候状态是最粗大的了,你还别以为你现在最有智慧,相反,我们睡梦当中至少是7倍。睡梦也有不同,有的梦是叫业力梦,有的梦叫明性梦,有的梦是叫有觉知的梦,有觉知是我知道自己在做梦,梦中知梦,这种状态是最好的梦,这种状态的明性是最高的。当然有的时候我们有明性的梦显现:我看到上师,他给我传法,或者听到什么美妙的咒音,看到佛菩萨等等,总的来说,如果不是什么魔境的话,那通常我们会说这是叫明性的梦。但是明性更高的时候是什么时候?既不是醒着,也不是在做梦,而是没有梦的时候,无梦深睡的时候,我们的心没有任何的对境。当然关于这一点有不同的说法,有的人认为这个时候叫阿赖耶的状态,因为也没有分别,处在昏庸的无记的状态——阿赖耶的状态;但是也有的教派认为无梦深睡的状态,这个没有做梦的深层睡眠是觉性的状态,没有任何的生起,没有任何能量展现,所以不同的说法,但不管怎么样说,无梦深睡的状态明性绝对高于睡梦时候的明性。那是不是最高呢?不是。

 

最完美的明性我们称为第四时,龙钦巴尊者称为第四种时间。时间怎么有第四种啊?过去、现在、未来,我们不就知道这三种?第四种就是一切时间的本质,就像我们说身语意的本质就是心的本性一样。第四种时间那是什么时间?就是觉性的时间,就是明觉的时间,当你安住在明觉,这就叫第四时Turiya,梵文叫“图瑞雅”,“图瑞雅”就是第四的意思。所以你要知道,完全的明性、赤裸的明性就是明觉本身。

 

我想我做这些解释大家会明白什么叫明性了,所以你不要下次又跟我说“大圆满就是为了证悟明性”,噢,拜托,你这些基本的名词都没有搞清楚,明性是一个相对的词,我们大圆满不是要证悟明性,所有的众生都有明性,我们要证悟明觉,发现明觉,好吗?明觉、明性你再搞不清,我就要“啪”(老师笑做击掌状)。我们对明性的显现不做任何的判断、分别,这本身就是自生智慧。

 

如果智慧不会被业习而染,那它怎么会被有为造作而污呢?”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一直在说的,我一直在说这个课程我花了一半的时间来破除大家的概念、大家的那些习气、那些固有的习惯。这里其实也是在说这个,如果不是因为我们有这种业力的习气的话,那怎么会被有为造作而污染?所以第一是要发现我们的本有的明觉;第二是用这个明觉完全投入在其中,身语意完全投入其中,所谓地融摄在里面,就是慢慢地身语意的这些二元的习气都消融了,这样的话,所谓的融摄就发生了,这样就是所谓的业力的习气就会越来越小。所以这是我们要做的两件事:第一就是发现明觉,第二就是融入到其中,就叫融摄。所以你不要再死死抱着以前的各种东西不放:“我们应该生起出离心……”(老师笑)我们应该对自己那副旧的习气和那些模式、那些习惯、那些旧有的、陈旧的概念、那些东西,你应该生起厌离心,老是这样真的挺无聊的。别老是旧的那个我,我们应该每天都是一个不同的新的我。为什么?假设所谓的“我”就是这个二元的自我,其实没有一个所谓的固有的、不变的这个自我,它一直在变化当中,就算你很有习气,它也一直在变化当中,你是绑不住它的,所以你不要去太在乎它,也不要被自己的各种习惯、习气、概念等绑住。这一点非常的重要。

 

“与因果相联之智慧基于概念性禅修,此‘概念性禅修’生出了业习。”这就是我们说的概念性禅修生起了一些业力的习气,这个叫做conceptual meditation,概念性的禅修,有的时候也跟我们的思维有关系,因为概念性的禅修总是基于各种思维、各种念头、各种概念。

 

“因此,[自生智慧]会受制于习气,不要去修概念性智慧(名相般若)!”这种叫概念性的智慧conceptual wisdom,它括弧里说叫“名相般若”这是翻译的注解,不是我写的。

 

“对此概念性智慧进行禅修,行者就远离无散乱状态之平等,而禅修就会受精勤之病所害。”这就是所谓的meditating on conceptual wisdom, one moves away from the equanimity of the non-discursive state, and the contemplation afflicted by the disease of effort。

 

尽信书不如无书

 

“谛听,大士!我、无上之源,即清净圆满识,因一切皆清净圆满识故,除此之外并无一物。从[净]识……”Pure Consciousness,我一看就知道是翻译得有问题,Pure不是 “净”啊,是“纯粹”的意思,因为他们特喜欢翻译成“净”、“清净”,翻译成“净”是非常有误解的。如果你能改的话你把这个词改一下,我知道有的人是pdf版本,是不是也能改?有的软件是能改。我讲完这个课以后,我把整本书重新更新一下,大家下载一下新的电子法本,所以你改不了也不用担心。如果你有实体书,你就直接改了。这里这个“净识”,因为它的原文叫Pure Consciousness,就是“纯粹的觉性”的意思,或者叫“纯粹的觉知”。因为 consciousness就是“觉知”或者“觉性”,你得看它是大写的还是小写的,大写的就是“觉性”,就是超越能所对立的觉性——心的本性;“觉知”的话那得看情况,有的时候是纯粹的觉知,也就是明觉,有的时候是二元的觉知,有的时候是普通人的觉知。所以这个“净识”改一下,或者直接改成“觉性”也可以。

 

“从觉性中显现出种种教法,(因为是纯粹的觉知,就是觉性本身)此教法基于众生之色身特征与信念,特别与外形与颜色相联。所有这一切皆为智慧悲能之一个显现,”emanation of compassionate energy and wisdom就是说“所有这一切都是智慧的慈悲能量的展现”就这个意思。由于有些翻译有的时候局限于用一些佛教词汇的时候就会有很大的问题,其实没有哪个翻译翻不出来Pure Consciousness,“纯粹的觉性”、“纯粹的觉知”都可以,甚至翻译成“纯粹的意识”,因为consciousness被翻译得最多的就是“意识”。但是由于很多的翻译觉得必须有一个什么佛教的术语来选择,这就成为他们翻译大圆满的一个障碍。我不是批评哪一个具体的翻译,我是说总体的现象而已,这个是个很大的问题,因为他们总是想:“传统的佛教术语里面没有这个怎么办啊?”他就去搜罗一些相似的话,比如说“净识”,什么“净识”啊?当你读中文的时候,你能告诉我“净识”是什么意思吗?清净的识吗?啥意思啊?当我用“纯粹的觉性”,你就明白了,“纯粹的觉知”你也明白了。这就是我说的翻译的问题,这个问题大着呢!很多人不懂外语,或者不懂英文,或者不懂意大利文,不懂藏文,没关系,但你得注意一点,你不要看到了一本书就相信书里所有的话,千万不要这么傻,一定要打一个问号,保持一个从中出离出来的观察,你没有一个观察的态度,说什么就相信什么,你就变成被洗脑和被误导的一个可怜的对象。

 

所有这一切皆为智慧悲能之一个显现,(并非自然状态以外之物。)智慧的慈悲能量的一个现象,不是其他的任何的东西。

 

“觉悟自身并非自然状态以外之物,由此它即是三世诸佛的根本体性。除此根本体性外,不存在觉悟。除此觉悟外,不存在众生。(念诵原文 略)”所以,与其赞叹诸佛,不如赞叹心的本性,不如赞叹本来清净、本自圆满的觉性本身,不如赞叹纯粹的觉知、纯然的赤裸的觉知本身。

 

“它不变且从未历经变化:即是想要改变它,它的自性也不动分毫。因此,那些将九乘及八万四千法门中的唯一本性进行切分之上师,未领悟其含义。”什么叫做把“九乘及八万四千法门中的唯一本性进行切分”?本性只有一个,可是他们要进行切分。

 

因为他们未领悟一所以也不领悟一切大圆满里面有一句重要的话,叫做“吉谢贡竹”,“吉谢贡竹”就是“知一而知一切”,知道一就知道一切。一是什么?刚才一直在说的——心的本性。

 

所以,领悟心之唯一状态即为无上领悟!我觉得世界上找不到比这更加殊胜的教言了。不可能存在,你们觉得呢?好啦今天就到这儿吧。同学们有什么问题?(有人在屏幕上打“尽信书不如无书”)对,尽信书不如无书,说得好。

 

课后答疑

(无央老师边念大家在网上提的问题,边解答。)

 

“觉知中做与不做是以他人的需求而为么?变得有些冷漠和自私

你说的觉知是哪个觉知啊?既然你在说做与不做,当然就是二元的普通的觉知,普通的觉知当中有我有众生,当然我们应该总是要有利益众生之心,这是一个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之道。为什么这么说呀?为什么传统的佛教或者大圆满的一些加行等等总是在讲要发菩提心、要利益众生?你想想为什么?因为根本上来说这个是叫自觉觉他之道、自利利他之道。怎么叫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觉性是什么样的状态?究竟的觉性,心的本性是超越了能所对立,没有我、没有众生、没有一个之外的。之所以你会说“有一点冷漠自私”,这是你的想象。这个状态本身是最究竟的状态,冷漠自私只在二元的语境当中成立,因为根本没有一个冷漠自私的主体和冷漠自私的对象。但是在二元的众生的状态下,为什么我们要发菩提心?觉性的本身是无我的状态,没有个体,没有你,没有我,是不是呀?你当然要发菩提心,因为当你一直在坚固地要利己,围绕着自我什么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自我中心的时候,你跟觉性的状态就是完全相反的,所以当你去利益众生的时候,你同时在利益自己,这是最最清楚的逻辑,是不是呀?当你想利益自己:“这个教法都给我,法本得我拿到,传承我得,然后我以后再去帮助别人”,我们总是应该有平等心,因为根本上来说,没有我或者众生的区别,众生只不过是你的能量的展现,你记住这句话。“你的能量的展现”这个“你”是什么?我说的这个“你”,可不是凡夫的“你我”的这个“你”,是心的本性,一切都是心的本性的展现。刚刚说完,刚刚学完,明白吗?所以大家要知道我们在哪个层面上说话。

 

“如海安住,近视眼激光手术会影响证悟吗?”

不存在。没眼睛都不一定会有多大的影响,因为有的证悟者就是盲者,这也很正常的。我们并不是要看到什么来获得证悟,关键是“是什么在看到”,是吧?是我的心的本性。有的人说是眼睛在看到,眼睛是一个工具,不要说近视做了激光手术受了一点影响,就算没有眼睛的普通的功能,我们的眼识还是存在的,因为我们有这样的一个生生世世的习惯,一个这样的习气,它会继续存在,这是一种概念,一种牢固不可破的概念,已经深入到我们的肉体器官里面了,就是这样。

 

“密法第四真如门是什么意思?”

不知道。第四真如门,我不知道。如果你把所有的词打出来,也许我会知道,因为太多的说法。

 

“刚才老师说大圆满有两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什么?”

第一个阶段就是区分心和心的本性,区分心的本性和凡夫心,对吧?比如我一开始,(老师拍掌)这个当下是心的本性,之后就不是心的本性了,是吧?因为我们开始判断思维分别了,开始贴标签了,二元心开始遍计无明了,在此之前还有一个俱生无明,这些都不是心的本性,所以一开始我们得区分发现什么是真相,什么是真相之外的。但是我们一旦发现真相以后,我们进一步仔细地观察和修持,我们会发现所有的状态它的最底层的经验就是这个心的本性,所以心的本性生起了一切,所以这里说“一切都是我”。“一切都是我”这个书里已经重复了几百遍了,对不对?所以你明白了吗?第二个阶段就是“其实一切都是我”。我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如果你们很喜欢阶段的话,因为很多人喜欢分成各个阶段,尤其是那些理工男,哇!分成十个阶段,哇!好细微呀!好厉害啊!好高大上啊。其实不需要。

 

“禅修时呼吸是用口还是用鼻?”

都可以啦。有的上师会说:“我们用口呼吸,我们的眼睛往上,眼睛凝视虚空,我们睁眼不要闭眼”这都是一些针对性的指示一些方法,并不意味着我们禅修必须这样做,不存在。大圆满窍决部讲彻却,传统上彻却“四安住”也叫做“交夏”,“交夏”就是安住的意思,也叫四直定,或者四种全放……,这样翻译的也有,就是说如山安住,如海安住等等。刚才有人问如海安住,因为海跟眼睛有关系,如山安住跟身体有关系,如海安住跟眼睛乃至六根有关系,跟语有关系,语就是能量。我为什么要说这个?

 

你问呼吸用口还是鼻,因为当我们用口呼吸的时候,分别心会小一点,你体验一下。你用鼻子呼吸的时候,你的判断分别心会更明显一些,你用口呼吸的时候稍微的减弱一点,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这么做,因为有各种方法,这个实际上也是可以被认为是如海安住的一部分。“海”指的是眼睛的一个秘密的名字,因为教法当中有的时候不直说,它会换一个词,“嘉措”,“嘉措交夏”就是如海安住,首先是关于眼睛的,但眼睛只是六根的代表,因为眼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之首。实际上是嘴巴也一样,嘴巴也可以开也可以闭,眼睛也可以开可以闭,也可以半睁半闭,不要认为是必须怎么样,这些都是一些小小的技巧,不要认为这是什么必须的最高的要求,这都不是。

 

“在日常生活中,普通觉知保持出离心对发现明觉有帮助吗?”

当然有帮助了。出离心意味着你不再在乎这个世间了,对吧?天天这个世间多么重要,这个身体多么重要,这个生命多么重要,这是你缺乏出离心的表现,你别太在乎这个世间当中的一切,你在乎的(应该)是超越世间的证悟,这就是你出离心的真正的体现。但是你不能一直保持在二元对立的这种:“世间一切我都要舍弃,所以我现在开始要出家,我要吃素,我要断绝一切身语意的这种行为,我天天就打坐……”这就成为另外一个极端。大圆满不是要这样做,大圆满是我刚才一直在讲的这一切,我就不再重复了,当你不记得大圆满是什么的时候,你回忆一下我今天讲的内容。我每天、我每次基本上都会讲这些精华,是吧?因为我知道每次都有新人进来,每次都有一些可能没有接触过大圆满甚至没有接触过佛教的人也有。

 

“通过完全放松进入禅观是否正确?”

不是“是否正确”(的问题),而是你只有完全放松才能进入禅观。请问你哪里不放松你能进入禅观吗?什么叫禅观?禅观的意思就是完全放松。什么叫完全放松?没有追逐任何的对境,这叫完全的放松,明白了吗?有一个对境(就开始分别)这个是好还是坏,有对境就是有问题,有对境就是轮回,所以心的本性叫做“没有对境的觉知”。这是明就仁波切的原话:“心的本质(心的本性)是没有对境的知”,他没有说“觉知”,他说“知”——“没有对境的知”the objectless knowing这是他的原话the essence of mind is the objectless knowing“心的本质是没有对境的知”,他没有用“觉知”。

 

“保持明觉和证悟和解脱有关系吗?”

老天爷!解脱是什么呀?证悟是什么呀?明觉就是证悟的状态啊!同学,哎呀,我讲了半天看样子对你来说没什么效果呀!

 

“老师好!工作当中,可以保持明觉吗?”

有可能啊,但是你有那个功夫吗?我们一开始,大多数人没有办法在用这个二元心的情况下处于明觉当中,但是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就看你对这个法身状态的熟悉程度。我们传统上不是说“念头也是法身”吗?你怎么理解?你都不知道为什么能说这句话的时候,说明你还不知道这个状态。所以你一开始只能发现它,你只能区分心和心的本性,慢慢你发现念头实际上也是法身,不光是念头是法身,所有的现象都是法身,都是明觉的能量的展现,一切都是它。其实我觉得你要听懂了今天我讲的课,你百分之百听懂,就不存在你们问的这些问题,大部分都是没有百分之百听懂。

 

“随时处于明觉的方法是将对境视为心的显现而放松吗?”

我不是这么教的。这是一种方法,“一切都是本心或者心的本性的显现,然后放松”这是一种方法。如果你已经发现了明觉,你可以这么做,这也可以叫融摄的一种方法。我以前,我十年前可能是这么做的,但是我后来发现,当我们老是这么说的时候,可能有的人停留在一种可能是某种细微的心意识的状态。因为就算你发现了明觉,你不是特别熟悉,你不是特别纯粹的这个经验,这个经验有的时候会伴随一些心意识概念的活跃的状态。(我大概上次荟供之后特别讲解了多智钦他讲过的有三种明觉的状况,你们要没听过,自己去找资料,可能会员群里有,我也不知道,他们会上传)。因为当你还没有特别纯粹的明觉经验的时候,你可能只是处在明觉力的显现的当下还是有很多的概念心在里面,所以你要不断地熟悉它,一直到没有任何的杂质为止,杂质是什么?就是心意识的一些细微的状态。在此之前,这个叫“扎及日巴”,“扎及日巴”就是“力之明觉”或者叫“明觉力”,明觉力也有纯净和不纯净的状态,我说的是初学者大多数处于(力之明觉的初级阶段),比如说我给你们直指或者引导的时候,或者讲一个什么窍诀方法的时候,可能很多人会有这种明觉的体验,但是这叫“扎及日巴”的初级阶段,也就是明觉力有一些伴随心意识的杂质的状态,也叫灿然净觉(有的人翻译成那个,丁乃竺是这么翻译的)。但是这种明觉如果越来越熟悉,通过一些方法反复地验证或者确认的话,或者说你用我教的这些方法——是什么知道这一切?所以我没有一直说“一切都是本心(心的本性)的展现,然后放松就好了”,因为我发现这个方法里面可能会隐藏一些误区,尤其是那些初学者。当然,你总是要把自己视为初学者,不要以为自己是什么老修了,别骗自己,我知道大部分、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是初学者,你还别以为你在大圆满同修会呆了多久你就不是初学者。

 

“现象都是法身?”

没错。你不能成为一个口号,现象是法身,待会儿一个巴掌扇下来,你就生气了(老师笑)或者不用扇巴掌,骂你一句,你马上就忘记了什么法身(老师笑)那没用的。因为你习惯地对外境去这样反应,而不是刚才说的“所有的现象都是明性,然后在明性中放松”。你首先超越二元分别、头脑的分别判断,放松在心的本性当中,没有杂质,没有染污,那就是最好的。

 

不过我发现你们问的问题基本上已经上路了,没有特别离谱的问题,不错啊,很好。好了,我们现在回向功德。你看,虽然我们讲最高大上的大圆满,但是我们总是要回向功德。什么叫回向功德?当然是跟我们的发菩提心有关啦,对不对?这意味着我们在此忆起世俗轮回当中无尽的众生他们还没有觉悟到自己就是普贤王如来的这个事实,还是在无尽的轮回当中漂泊、受苦,所以我们要回向所有的功德给他们,使之成为他们的解脱之因。(回向 略)

 

之前的计划是在莲师日藏历初十,也就是六月三十号讲阿底上师瑜伽,但是现在目前只有七十多个人接龙报名,如果没有达到一百个人,我肯定取消这个活动,所以你们要继续,因为你要想获得教法,获得传承,你要展现你的愿望,你不能说:“啊!这边在传法,我得冲进去得到一个传承”,你们应该表达自己的愿望,好吧?否则就取消了。好,今天就到这儿,下次再见。今天听法的还蛮多的,五百多人,好了,再见。

 

 

编辑注1:电子法本118“持守一个誓言,行者就把自己与不去违背它的觉性关联起来;然而,因为这个概念,行者不能发现离戏之定。”老师建议把原文的“离戏之定”的“定”改为“平等”。推断原文中下面几段中的“离戏之定”亦复如是。

 

编辑注2:电子法本119“谛听,大士!我、无上之源,即清净圆满识,因一切皆清净圆满识故,除此之外并无一物。从[净]识……”老师建议把“[净]识”改为“纯粹的觉知”或“觉性”。

 




标签:无上之源 无央 大圆满三部 心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