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体 WAP手机版 加收藏  设首页
SMS教程

《妙善宝瓶》五日串讲连载六:六度之二——持戒

   作者:TheVoidOne-无央   来源:三昧营   阅读:3113   评论:0
内容摘要:除此而外,还有持戒。这也是六度当中的。我们说戒定慧三学是佛法修学之道的基础,这是显宗的讲法。金刚乘是三昧耶。以后会慢慢涉及到显宗当中讲哪些戒律,金刚乘中讲哪些三昧耶,大圆满又讲了哪些三昧耶,它跟戒律、三昧耶之间有什么关系。

  作:南开诺布仁波切
   解:TheVoidOne-无央
文字整理: 善愿
   对: 随喜 法力
   辑: 修乐
   定:TheVoidOne-无央

2-1-3-6-2 六度之二:持戒

除此而外,还有持戒。这也是六度当中的。我们说戒定慧三学是佛法修学之道的基础,这是显宗的讲法。金刚乘是三昧耶。以后会慢慢涉及到显宗当中讲哪些戒律,金刚乘中讲哪些三昧耶,大圆满又讲了哪些三昧耶,它跟戒律、三昧耶之间有什么关系。

2-1-3-6-2-1 小乘戒律的特征 

我们现在看到了有很多的关于三昧耶和戒律混淆的翻译的方法。我本人多年以来一直在搞翻译,了解这些翻译的问题。很多人当翻译金刚乘的三昧耶时,会说三昧耶戒,但这种译法不是很精确,因为三昧耶和戒是有分别的。

戒是什么情况呢?南师在法会上多次讲过,所谓戒律,意味跟随佛陀修行的人,他们由于对自己的身语意需要有一个控制,才能够修学佛法,才能够避免造业,才能够自净其意,解脱轮回等。所以他要持受一些能帮助自己身口意信守的戒条规距:我尽力完成这样的承诺,去信守这样的一个誓言。但这个是比较严格、比较死板的规距。

小乘佛教一开始,佛陀讲的是经、律、论三藏。其中的律就是律藏,是关于戒律的总集,叫“维雅纳”,戒律就是对身语意一个强行的控制。记得电影《少林寺》里面讲:“尽行寿不杀生,尽行寿不邪淫”等等,现在想起来知道当时是在传授戒律。“尽行寿”是什么意思?意思是你整个人只要还活着,就一定要持守这个戒律,绝不可以破。这是显宗戒律的一个特征。

南师讲过,显宗是出离道,相对来讲他们的能力、根基,相比金刚乘、大圆满的行者是较低的。从另一个层面讲,他们没有办法领悟比较高等的、跟我们本性相关的一些教义,没有办法去实践这些转化道和自解脱道的教法,所以要受持这样的戒律,先修定,再修慧。

2-1-3-6-2-2 本尊转化 

那么金刚乘的方式是转化道,它的见解是转烦恼为菩提智慧,转不净相为净相,所以这种情况下要通过修三种本尊法达到最终目标。为什么呢?人有三种根本烦恼:贪、嗔、痴,因此要通过修本尊法来转化这三种烦恼,认识和实证烦恼的本质与本尊智慧无二。本尊有三种:寂静本尊、喜悦本尊、忿怒本尊。喜悦本尊就是男女双身的交欢相,实际上是为了转化我们的贪念。忿怒本尊意味着为了转化我们的嗔心,寂静本尊是为了转化我们的痴烦恼。

为什么要这么做?当我们非常忿怒的时候,有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呢?我们知道忿怒不是好事情,传统上讲“怒火焚烧功德林”,意思是一分钟、几秒钟的忿怒就摧毁了以前所有的功德。这说明忿怒是个问题,既然是个问题,我们就要应对、解决这个问题。应对一个问题有不同的方法,可以强行遮止它,中断它、制止它,可以发誓下次再也不发怒了,下次再发怒了就惩罚自己等等。很多人都知道忿怒不好,会带来巨大的过失,所以要通过另外一种方式来制止它。显宗佛教徒会给自己一个戒律约束自己,绝对不发火。

但是大家想想,这种方式能有多大的效果?我们诞生在娑婆世界这个堪忍的地方,人的特征就是具有五毒烦恼,不光人类,整个三界众生都有各种烦恼。实际上,你经常是没法控制自己的,你想不发怒未必就能控制自己不发怒。金刚乘教给了我们一种方法:当烦恼生起的时候,当嗔心怒火燃烧的时候,我们渐次或刹那间将自己转化为一位忿怒本尊,比如说忿怒莲师,以此转化烦恼,因为烦恼的本质就是智慧。

当你转化为忿怒莲师的时候,要知道正确的转化方式,除了能够观想出本尊的形象,他手里拿什么法器、他的面容特征以外,很重要的是你还要观想生起忿怒的状态,这个感觉是非常重要的。这种转化方法分渐次转化和刹那转化两种,阿努瑜伽是刹那转化。

因为你转化成的本尊本身就是很忿怒的,这时你也很忿怒。你因为某人得罪了你,或你认为对方做了一件对不起你的事,你非常忿怒,于是,在这个刹那当下转化为本尊,这正好是很相应的。这样,你不但可以由此将你忿怒的对境,由刚才那个讨厌的可恶的家伙身上,转化到对忿怒本尊的观修上来,而且由于你的注意力转移了,你便不会再随着忿怒的情绪念头制造负面业力,同时,你刹那处于净相的层面。

什么是净相层面?干净的净。轮回是不净相,这是化身层面,法身和报身是纯净的,是净相层面,尤其是报身净相的层面,本尊、坛城、彩虹等,包括虹光身都是净相层面的。报身佛层面,有无量无边的佛,比如说四十二位寂静本尊,五十八位忿怒本尊,文武百尊等,这些都是报身佛,是纯净层面的显现。这个时候,你转化为净相层面的忿怒莲师,你就处于纯净的本尊相应的状态,通过密咒、手印、观想等等,使本尊的功德显现出来。阿努瑜伽转化道的关键是咒轮的观修,我们会慢慢去讲具体修法。

如果你没有修过,你就没有体会。当你生气的时候,你刹那转化为忿怒本尊,当你处在忿怒本尊状态时,就会生起功德,将不净相的烦恼转化为净相的智慧。因为当你观想咒轮旋转的时候,念本尊咒的时候,就是跟本尊相应的时候,本尊的功德就会在你的自心慢慢显现出来,因为本尊的功德本来就本具于我们自身。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见地。

为什么阿努瑜伽要刹那观修,因为本尊的功德并不完全是外在的,我们本身当中具足这些功德,只是因为我们还处于无明当中,所以显现出烦恼的样子;当我们转化为本尊,处于与他同样状态的时候,我们显现的就是本尊的功德。

我刚才讲了贪嗔痴三种根本烦恼转化道的方法,就是观想寂静本尊、忿怒本尊、喜悦本尊,这是整个金刚乘修持的一个关键。

2-1-3-6-2-3 戒律的发展

回到刚才讲的持戒波罗密多。我从《妙善宝瓶》某一个具体章节展开,阐述一些与金刚乘、大圆满有关的内容,大家要知道,这不是节外生枝,而是提点这些是要点,然后我再回到主题。大家一定要有这样的觉知。

我们刚才说到密,密宗的密就在于这里。在金刚乘来讲是三昧耶,不是显宗一个强制的规距。显宗的戒律,也是佛陀根据当时僧团当中具体的状况给予的一些训戒。比如最初僧团当中没有女性,最初只有比丘,后来慢慢出现比丘尼,出现一些问题,比丘本身又有各种情况,当出现了各种情况后,佛陀为了杜绝这些情况,设立了相应的戒律。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原始佛教时,比丘最初的作法是不自己耕作,不持有财物的,他们吃用都是出去化缘。比如早上做完功课,快到中午的时候,就出去化缘,回来吃饭,然后过午不食。假如到了后来遇到一些变化,比如原始佛教时代,僧团中有一位叫玛哈得瓦的,他对僧团的一些情况提出了一些质疑,等等,佛陀就根据当时出现的情况,制定一些戒律。所以,戒律一开始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佛陀在不断地调整过程当中,目的是为了适应当时僧团的状况。

因为这些戒律是佛陀讲的金刚语,后人认为佛陀讲的我们就一定要听,但我们忘记了一点,2500多年前,僧团的状况是和当时的社会状况有一定的关系的,这个社会状况是在时空当中的,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很多僧团与当时的情况比,现在也慢慢发生了变化。当时的比丘有比丘戒,比丘尼有比丘尼戒,沙弥有沙弥戒,沙弥尼有沙弥尼戒,式叉尼有式叉尼戒,还有优婆塞、优婆夷,就是男居士女居士,都有相应的戒律,这些情况在时代的变化当中,它都在慢慢变化。

所以南师说戒律本身是佛陀根据当时具体情况制定的,它不会一直相应这个时代的僧团和这个时代的状况,不会一直相应在家人的状况。比如说禅宗,我们中国本土佛教的主要传统当中,也是在我的故乡的附近有妈祖的道场,“马祖立道场,百丈立清规”。那么后来有禅林清规,打破了以前的戒律,不叫破戒,我们说它超越了,进行了一些革新。以前的僧人是不可以去耕作持有财物、食物的,都不应该保留的。甚至有一些苦行,延续以前古代印度的做法,苦行僧、头陀甚至是住在尸陀林、坟墓等地方,不能在同一棵树下呆两天等等,这跟当时佛陀的时代有关,当时有沙门出家的传统,就影响了佛教的一些情况。

——2012年2月22日大圆满同修会基础教程《妙善宝瓶》五日串讲(第一天)连载之六


标签:大圆满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