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体 WAP手机版 加收藏  设首页
精华开示

正念与正知①窍诀明镜

   作者:法王南开诺布   来源:《南开诺布文集》第一卷   阅读:9782   评论:0
内容摘要:有一句藏族的谚语里说:“见人用眼,见己以镜”。我们需要自己观照自己的局限,需要将心比心,而这些如果没有觉知的话,是不可能做到的。无论我们在外在形式上看来显现得多么富有大悲心,假如没有觉知来摄持,这种大悲心也只是造作的伪善而已。如果我们没有从内心产生真实的大悲心,我们是很难超越很多的框架与局限的。

作者:法王南开诺布
翻译:堪布扎西求培

礼敬上师!

一、正念与正知的重要性

大圆满的修行者,必须保持正念与正知。如果自己无法认知与觉察自身的念头,那么无论我们怎么谈论正念与正知,都只会变成纸上谈兵或者仅仅只是口头禅,它不会有实质上的意义。在大圆满密续《一切心普作王》中说到:“一切轮涅唯心造,需知造作者本源。”轮回众生中的一切不净相显现,是我们自心的显现;佛的觉悟清净境相显现,也是我们自心的清净显现。一切法的唯一根源,是我们的自心。除了这一点,再没有轮回与涅槃,也没有众生与觉者。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我们就能知道自己是如何在轮回中流转的。

首先,我们的心的本性是本初清净的,但是因为倏尔无明迷妄而无法认出自己的本性。因为有了无明,则会继续产生不断的颠倒妄想和烦恼,接着会造下种种的业。有了业力,在六道轮回当中,我们只能接受不同的异熟果报以及种种的痛苦。轮回的根源,正是因为我们没有认知自己的本来面目而迷失了自性。我们没有保持觉知却又养成了顽固的颠倒妄想习气。同样,一切净相觉者的成就根源,也是来自于自心。除了自心之外,再也无法在外界找到一位金光灿灿的佛陀。我们本来清净的自性,被倏尔无明所遮蔽,一旦我们唤醒了觉知,把觉知当作修行之道的重点的时候,倏尔无明将会得到清除,而本初的明觉则会得以显现,从而认知自心的本来面目,则远离无明的法界之基就可以彻底悟入,这就是称为觉者。由此可见,佛也是由自心清净而显现的。莲花生大师说:“心是轮涅造作者,心外再无轮涅法。”因此,我们应该认知轮涅的根源是自心,一切器世界与有情世界的显现,都是自心的幻觉。比如海螺本身的颜色是白色的,海螺自身是没有黄色的成份,但是生了黄疸病的病人眼中,却会看到海螺显现成为了黄色。又比如六道众生站在同一条河边,根据它们自身的业力不同,河也会显现出不同的境相。由于六道众生各自的业力显现不同,所以八热地狱道的众生看到的河是火焰,但八寒地狱道的众生看到的河却是寒冰;饿鬼道的众生看到的河是脓血;河水中的畜生道众生看到的河是自己的家;人道的众生看到的河是可以饮用的水;阿修罗道的众生看到的河是兵刃;天道的众生看到的河是甘露。这样就可以知道,除了自心之外,境相本身是没有实相的,也没法统一的。正因如此,我们应该认知轮回的根源是自心,而拔除了轮回的觉者净相的根源,也是我们的自心。应该从这一根源来寻找解脱之道。总而言之,轮回的一切根源是自心!所以修行人应该致力于在心地上去勤奋修行。我们应该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保持觉知、不散乱对于我们的心地修行而言是极其重要的。打个比喻,如果我们要断除一条河流的流水,应该从源头去处理。如果仅仅只是在河流的下游去作处理工作,我们是无法彻底地断除这条河流中的流水的。同样,如果我们要拔除轮回,也需要拔除轮回的根本。而轮回的根本就是我们的心。如果不认识自心,则无法解脱轮回。如果我们想要清净自己的业障与清除痛苦,也需要从根源上去下功夫。不认知自心而仅仅只是在身、口上积累善业,那么它的果报也只是短暂的安乐。这样无法从根源上消除业力。我们还会继续造作很多其他的业。就像一棵树,断除树的部份枝节而不断除它的根的话,它就会继续长出其他更多的枝叶。一切造作者是自心,如果行者不修自心而仅仅只是形式上去修生起、圆满二次第等等助缘法,那么它们也无法成为真正的解脱之道。在两国战争的时候,如果我们要征服对方的国家,就需要擒获他们的国王。假如我们仅仅只是抓获了这个国家的几个平民百姓,乃至只抓获了几个国王的仆人,我们也无法说明已经征服了这个国家。我们需要用保持觉知的方式来认知自心。如果我们的心是散乱的,我们也只能继续在轮回中无尽的流转。一切修法的重点和修行的根本是远离心的散乱而保持觉知,这样就能够很快地认识自己心的面目。轮回与涅槃,快乐与痛苦,善与恶等等二元的境相,都来源于自心,所以让自心保持觉知这一点在修行之中显得非常重要。过去的觉者是通过保持觉知的修法得以成佛,未来的觉者是通过保持觉知的修法得以成佛,现在的觉者是通过保持觉知的修法得以成佛。若以失去觉知的修法为道,我们则无从谈起如何成佛。因此,觉察自心而保持觉知是一切修法的基础,是一切修持的根本,一切诀窍的关要,一切密意的核心。我们应该精勤于保持觉知之道。

二、如何修持正念与正知

如何修持远离散乱而保持觉知之道呢?行者应当不忆念与追逐过去的念头,不迎接未来的期望,不散乱于现在的当下之念,如是觉察自心而放松于当下的觉知,它远离三世的幻念,它远离是非、有无、善恶等种种二元执著,仅仅如是放松于这种觉知之中。在大圆满的修法里,基的状态是超越一切时空的概念,但是初学者很难准确地认知这个状态,也非常难以从心意层面去理解这个状态。对初学者而言,远离三时的幻念,保持当下的觉知是切实可行的方法,这也非常重要。如果压制一切念头而保持无念的状态和轻安,会让这种修法变成了另一种顽固的执着念头,禅修时要注意认识到这一个陷阱。行者如果能够察觉到自心的显现,同时毫无散乱地保持觉知,这样的禅修不需要其他作意的思维与努力,没有造作地认知当下之念,保持这个觉知,就是自心的面目。当行者失去了当下的觉知而产生种种散乱杂念的时候,不应该去追逐自心的清净或者不清净,也不应该去分别有念头或者无念头等等二元的判断,行者通过觉知来认识到所有的二元分别,然后让二元分别放松于觉知当中。行者如果这个时候产生了散乱而没有觉察到心中的分别念之时,则需要自己再一次唤醒觉知。行者无论是显现纷飞的念头或者是显现寂静的无念状态,都通过保持觉知来认知这些心的状态来平等修行。当自心没有追逐外境而止于寂静状态的时候,也需要觉知自心是在寂静的状态,这时候行者不需要去分别这一状态的有无、形状、颜色、光线等等二元的判断,只是保持在这一状态中持续觉知。对于初学者而言,自心很难长时间维持在寂静的状态之中,我们不需要对于这一状态的时间长短去追求,既不期望可以长时间维持于寂静状态,也不担心寂静的状态时间短暂而消失。当自心处于寂静状态的时候,行者觉知这个寂静的状态。当行者自心若产生了忆念过去的种种念头或者升起未来的种种期望,又或者行者的眼根看到色境、耳根听到声音等六根追逐于六尘而产生念头之时,我们需要觉知到这些念头就像微风从面前掠过而无法用手去抓住它一般,让它自动消融,行者当如是觉知。这些念头,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无法制止它们产生,我们不用担心也不必把念头视为过失来对治。从基来说,寂静是自心的静态,念头是自心的动态。它们二者就像水与水波一样,也像太阳与太阳光一样,我们无法把它们分开来对待。如果认为需要追求寂静的状态,而去制止念头的话,我们就无法脱离二元的判断。所以,念头的善恶、粗细等等,不管它们显现的是什么,觉知念头自身的状态就可以了。当念头产生时,觉知产生的念头是非常重要的,无论念头的内容是什么,念头的特点是迁流不息并且容易引起散乱,让人难以保持觉知,这个时候正是行者需要警觉地唤醒觉知来认知它。所谓的觉知,并不是说能看见什么、听到什么或者重新发现了一个新的事物。觉知是指仅仅觉知当下产生的种种念头。保持觉知不是要去制止念头或者强迫自己自心往内收等等,也不是对当下之念再做种种的修正与造作。对初学者来说,持续保持觉知是很难的,因为我们从无始以来的轮回当中,已经养成了顽固的散乱习惯。即使是在这一世的生活中,从出生开始到现在为止,我们总是生活在心的散乱之中,而并没有养成任何的觉知的修行习惯。我们没有觉知而总是散乱的原因,有时是因为自我堕落,有时是因为失去正念,这正是行者需要精勤于唤醒觉知并修持觉知之道的重要时机。所谓的禅修,就是觉知自心的种种静态与动态的显现。我们除了保持在持续觉知的状态之外,再也不需要去追逐一个更好的更清明的禅修状态。如果我们向外寻求,期望可以看到或者显现更好的境界,那么我们将会与修行之道背道而驰,就像恶魔在东门,而将降伏恶魔的食子抛掷到西门一样。这样的修行,即使形式上再好,也是徒劳无益的。行者自己觉知自心的显现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扔掉觉知这一个自心中宝贵的修行宝藏,而从外界去寻找另外一个方便法门,就会像一个乞丐自己的枕头之中藏有一个无价的如意宝,却整天在外面流浪乞食一样。自心能认知种种的外境,也能产生种种的念头,我们无需对自心的清明再做其他的造作与修饰。觉知到自心的动态与静态,对当下的念头不作任何的修整增饰,这是修持保持觉知之道的核心所在。对于某些行者而言,外界的声音、自他的走动与交流谈话等等活动的外缘,会对他们的觉知有所影响。他们对这些外缘,会产生恐惧或者嗔恨。又有一部分行者,遇到外缘之时,心会随着外缘而散乱,无法再保持觉知。这些对他们而言是外缘的陷阱。他们无法超越这些外缘陷阱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仅仅只是将自心往内收去观照念头的显现,他们没有训练融摄外缘的能力。这些外缘显现的时候,他们的修法局限就会暴露出来,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们需要在经常保持觉知的基础上,眼根看到色境时,心放松于色境上,对色境不作任何的二元判别,在了知色境上,持续保持觉知,这时候如果产生二元分别的念头,也仅仅只是去觉知这一念头而已。当有外境的音相等而自心无法维系寂静状态的时候,则觉知这一无法维系寂静的念头;当内心产生不悦或者喜乐的念头的时候,也应该保持觉知这些不悦或者喜乐的念头的显现。总之,不能让烦恼去牵引自心引起散乱是非常重要的。同理,行者耳根听到声音、鼻根嗅到香味等六境的出离方法亦复如是。行者在了知境界之后,应该持续保持觉知。如果行者不懂如何融摄自己的行、住、坐、卧四威仪的觉知方法,那么他只能在座上作维持很短时间的禅修,座下则无法与座上保持连接,这与行者平时没有保持持续的觉知有很大关系。佛陀在《般若经》中说:“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当如何观照身蕴而行修持?须菩提,当菩萨摩诃萨经行之时,觉知经行;站立之时,觉知站立;坐卧之时,觉知坐卧;身或适或不适,觉知或适或不适。”这就是融摄行住坐卧四威仪的教言。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当行者需要行走并且产生行走的念头之时,如果没有保持觉知而散乱于外境的话,即使仅仅只是行走的行为也会有可能碰损了外界的物品。我们应该在行走的时候也保持觉知,在走路的过程中,目光不是到处游离,每行走一步,都没有失去觉知;当我们坐下来的时候,无论我们是在吃饭还是饮用饮料,或者是与他人交流聊天等等,无论我们做的是什么,我们都需要保持持续的觉知。对于初学者来说,自心经常散乱而难以保持持续的觉知是常态,但是我们应该去学习如何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保持觉知。觉知是可以通过训练来得到掌握乃至熟能生巧的。我们在训练觉知的时候,首先,要警觉自心是否会散乱,其次,我们需要重复多次地唤醒觉知,最后,我们能认知散乱而持续地保持觉知,这样来训练觉知我们就会有所收获。从理论上而言,大圆满的见、修、行、果的核心是自解脱,修持正念与正知之后,会对自解脱的修持产生很大的利益。尤其是在行为自解脱的修持上而言,如果没有保持正念与正知,则无法让行为得到彻底的自解脱。如果行为没有得到彻底的自解脱,行者是无法做到禅修中的座上与座下无二无别的。当我们按照大圆满的“密续解释”、“口耳传承”、“窍诀传讲”来谈论行为自解脱的时候,很多年轻一代的修行人会非常喜欢听受,但是有许多的年轻修行人却不知道行为自解脱是来源于保持正念与正知。有一部分修行人对行为自解脱半知半解,或者仅仅只是在概念上理解,又或者仅仅只是在口头上谈论它。他们没有去实修正念与正知,所以在行为自解脱的修法上,会有很多想当然的过失。这样的修法,就像一个病人知道了很多药物的功效利益,也能头头是道地解说这些药物的利益,但是自己却从不服用这些药物一样,病人也无法从疾病的痛苦中康复出来。我们轮回中的众生,长期以来被二元分别的疾病所缠绕,如果想要从这一大病之中出离痊愈,最彻底的治疗方法就是自解脱之道。我们要去圆满地实修自解脱之道,并且让自解脱的利益从自身上显现出来。当我们在明觉的状态上去禅修的时候,没有必要过分地强调行为自解脱。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可以把座上禅修与座下的日常生活修行暂时分开来对待。为什么需要这样来分开对待呢?我们的五根所接触的各种对境产生的感觉,是显得特别的真实。我们的肉身对于我们而言也是特别的真实与顽固的执着。我们这种强烈的执着习气,在座上禅修的时候,虽然我们可以观修人无我,并且可以一一切分析与观修自己的头、四肢等等无自性,但是这样的无自性见解只能是心意层面的概念而已,它并不是真正显现了空性。我们在口头上谈论空性,但是当我们走路时脚被刺所伤到的时候,肯定会不由自主地喊出“啊”等疼痛的声音,这就是我们确确实实地被二元分别所缠绕,空性仅仅只是停留在概念上的证据,我们应该要认识到行为自解脱的关键是正念与正知。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尽量保持正念与正知。对于行为上的规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诠释。戒律与法律法规等都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而制订的。不管是哪一种规范,通过自己的觉知来达到行为规范,和通过法律法规的要求来约束行为达到规范,它们二者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的。一般而言,我们人类都生活在业力与烦恼的二元分别樊笼之中,能够主动通过保持觉知而达到行为规范符合法则的人是极其之少的。我们的行为大多数都是仅仅被动地接受法律法规等等的约束与规范。我们原本就已经有自身的业力与烦恼以及二元分别的束缚,还要再加上必须接受法律法规的等等的约束。这样一来我们不仅会感受到越来越大的紧张压力,而且也会让我们离明心见性越来越远。如果我们是一位真正的大圆满实修者,就必须理解修持行为自解脱的关键是保持正念与正知的这种觉知。行者在修持行为自解脱的时候,不能理解成为在行为上没有任何规范而非常的放荡自由。若作此等理解,则表明这个人没有理解什么是觉知。还有就是当我们修持行为自解脱的时候,也不能把觉知与法律法规混为一谈,因为法律法规是根据当地人民的环境需要而制订的一种约束行为的工具,但是觉知却是自己自发地从内心而延伸到外在的行为上的。法律法规当中的一部分是与觉知相通的,也有一部分是与觉知相矛盾的。但是不管如何,当我们保持觉知的时候,我们就超越了受法律法规约束的被动局限。无论是世界各地的哪一种法律法规,如果行者在保持觉知的时候,他们可以非常放松地融摄这些法律法规的约束而获得自由。很多过去的大德们常说:“正知如马,正念似鞭。”假如正知没有被正念所看管,那么正知就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打个比喻:就像一个心智正常的成年人非常清楚地知道一碗毒药的危害是什么一样,我们不需要向他解释毒药的潜在危险。如果是需要去讲解一碗毒药的危害的人,也是那些已经清楚地知道毒药危害性质的人去讲解给毫不知道毒药危害的人听。这样一来,这些不知道毒药危害的人,也会了解到毒药潜在的危害,这样就能够真正地帮助他们。能知道毒药危害的这一点知识,就像正知。如果有一碗毒药放在面前,有一类人清晰地知道了它是毒药,有一类人不能确定而怀疑这是不是一碗毒药,还有一类人是根本就不知道这是一碗毒药。对于这三类人群而言,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来规定不允许喝下这碗东西,假如有人喝了这碗东西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这样对于这些人的保护效果是来源于法律法规,而不是源于自己的正念与正知。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样的保护是非常有必要去做的。那么什么是正念呢?有时候明明已经知道自己面前放置的是一碗毒药,如果我们在与别人聊天分心或者心散落于外境之时,我们会有可能不小心喝下了毒药而不自知,这就说明了正知需要正念来守护,要不正知也无法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什么是正念并且意识到它的重要了。在大乘佛法之中,经常会强调空性与大悲心的结合。行者如果没有结合修持正念与正知,那么也无法升起真实的大悲心,因为在我们的心里将无法真正感受到大悲心所缘对象众生的痛苦。有一句藏族的谚语里说:“见人用眼,见己以镜”。我们需要自己观照自己的局限,需要将心比心,而这些如果没有觉知的话,是不可能做到的。无论我们在外在形式上看来显现得多么富有大悲心,假如没有觉知来摄持,这种大悲心也只是造作的伪善而已。如果我们没有从内心产生真实的大悲心,我们是很难超越很多的框架与局限的。很多行者随着他们修行时间的变长,就会渐渐认为自己修行的教派是完美无缺的,而将别人的教派拒之门外。他们内心的贪嗔烦恼越来越严重。他们在口头上谈论的是大圆满与大手印,行为上却是严重的世间八法。这些过失都是因为欠缺了觉知而没有升起真实的大悲心的原因。我们不需要在外在的形式上变成一个威仪万千的修行人,我们应该将修行的重点致力于保持正念与正知,这样来进行彻底的修行。对于大圆满的行者而言,这在修行上是非常重要的。

 

堪布扎西求培2017年10月25日在宜春由藏文译成中文。藏文原著在《南开诺布文集》第一卷,青海民族出版社,2015年12月第一版。

 

译注:

————————

本文中引用的“觉知”一词,包含有“正念与正知”的内容

 

 

 

 

本文中的中文科判为译者所加。

标签:觉知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