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体 WAP手机版 加收藏  设首页
大圆满三部

2020年3月22日《无上之源》法会文字(第8期)

   作者:无央老师   来源:微信公众号“大界无央”   阅读:10607   评论:0
内容摘要:南师把心部、界部、窍诀部三部的根本密续主要的都讲过了。比如:窍诀部的根本续《声应成续》(也叫《应成根本续》)还有《日月和合续》;界部的主要密续《界部金刚桥续》等;心部主要是《菩提心普作王》《大鹏展翅飞翔》《不落胜利幢》《大力震动》《石中熔金》《美炯——大圆满之奇迹》(也叫《本初胜妙》)。南师非常注重大圆满心部的讲解,他对心部密续讲解得最多。

2020年3月22日《无上之源》法会文字(第8期)


2020年3月22日《无上之源》法会文字8期)

            
解:无央
老师
文字整理:自由自在
中文校对:化工85
英文校对:LOBAYI
藏文校对:LOBAYI 
辑:晨曦
定:益西帕姆


 

目录

 
2.4.1.6.10阿仓查·阿洛克(Atsantra Āloke)

2.4.1.6.10.1贡玛德威总结的教法精髓

2.4.1.6.10.2阿仓查·阿洛克的证悟
2.4.1.6.11库库拉嘉(Kukuraja)一世

2.4.1.6.11.1阿仓查·阿洛克总结的教法精髓

2.4.1.6.11.2库库拉嘉一世的证悟
2.4.1.6.12仙人巴先达(Rishi Bhashita)

2.4.1.6.12.1库库拉嘉总结的教法精髓

2.4.1.6.12.2仙人巴先达的证悟
2.4.1.6.13美宗玛·达尼玛(Metsongma Dagnyidma)

2.4.1.6.13.1仙人巴先达总结的教法精髓

2.4.1.6.13.2中观见与大圆满见的异同

2.4.1.6.13.3美宗玛·达尼玛的证悟
2.4.1.6.14龙树(Nagarjuna)  

2.4.1.6.14.1达尼玛总结的教法精髓

2.4.1.6.14.2龙树的证悟
2.4.1.6.15库库拉嘉(Kukuraja)二世

2.4.1.6.15.1龙树总结的教法精髓

2.4.1.6.15.2库库拉嘉二世的证悟
课后答疑

(无央老师边念大家在网上提的问题,边解答。

 

(提示:讲解中引用《无上之源》原文不全,请大家对照《无上之源》阅读无央老师的讲解文字,利益不可言说。

 



大家晚上好!还有很多人正在进入房间。我们马上开始。现在我们先开始阿底上师瑜伽。

 

——


我们每一次都应该以阿底上师瑜伽开始,以前我们的法王南开诺布仁波切的每次法会都是这样开始的。

 

首先,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让身语意放松下来。因为这个修法本身就是一个直指心性的窍诀,所以我们通过这种方式安住在心的本性中——如果你已经有这种能力的话;就算没有,你也可以尽量地放松。

 

其次,当我们修阿底上师瑜伽的时候,我们便与传承相连。修阿底上师瑜伽是我们跟传承相应、相连的最好方式。我之前讲课的时候反复提到,大圆满的修持和大圆满的见地跟其他所有的八乘佛法都是不一样的,就是说跟除了大圆满以外的所有佛法的见地、修持方式不一样。这并不是因为我们想让自己显得与众不同,而是当我们客观地去分析所有的那些见解见地的时候,我们发现大圆满并不是通过思维判断分别得出的对事物的理解,或者对心的本质的领悟,不是这样一种层面的认识。

 

所以,当我们修阿底上师瑜伽的时候,我们总是应该真正地放松下来。当我们真正放松下来,不去试图追逐什么境界,心也没有处在任何对境当中,那个当下就是了。你不需要再去寻找任何东西,即使寻找也找不到,因为它不是可以被寻找的对象。

 

我们今天继续讲解《无上之源》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五节的第十点。上一次我们学习了贡玛德威得到了上师玛哈喇嘉的精要开示,以及她自身的证悟。现在我们学习下一位祖师的简传。

 

2.4.1.6.10阿仓查·阿洛克(Atsantra Āloke 

 

念诵原文 略

 

2.4.1.6.10.1贡玛德威总结的教法精髓

 

这里的她当然指的就是贡玛德威。贡玛德威公主把这个教法的全部精要的含义传给阿仓查·阿洛克。阿仓查·阿洛克是一个典型的印度人的名字,仙人。贡玛德威说:“渴求证悟次第与解脱即是偏离菩提,渴求得到快乐乃是大痛苦,渴求远离念头之状态是另一个念头。若你能悟此,无任何其他一物可求!

 

我们南师的弟子们如果熟悉贡玛德威的教法的话,那你会看到其中的一个法本一开始就有说“追求证悟”的这个“追求”本身就是一个大的问题。这里也是同样的说法:“渴求证悟次第和解脱即是偏离菩提”。很多人因为金刚乘或者以前的修行习惯,一到南师的教法系统当中就问:“咱们的次第是什么?”其实大圆满只有一第,就是明觉第,那就是凡夫和圣者区别的地方。所有的圣者、所有的证悟者都处在明觉当中,所有的凡夫都没有处在明觉当中,而是处在无明当中,所以从根本上来说并没有什么次第。很多人总是在渴求证悟次第,渴求解脱,殊不知大圆满是本自解脱的。

 

当然,如果从基和道的角度而不从果的角度来说,还是需要有具体的方法和系统,需要发起获得解脱的心,但是,当我们真正处在大圆满状态的时候,就会明白并不存在所谓的次第,也不存在所谓的解脱。一切众生是本自解脱的,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件事情。

 

我们也不能说:“啊,听说我们众生都是本来清净、本自圆满、本自解脱的,所以我不需要做任何修行”,这仍然是不对的。因为这样的说法对你来说,只是一个头脑的见解。一切都是本来清净、本自圆满、本自解脱的,要处在本自解脱的状态,你才能够真正明了,否则它只是一个概念。虽然它原本就是解脱的,所有的众生当下就是解脱的,但是你没有发现,就好像你穿着的衣服里面已经缝了很多的钻石,但你看不到,所以对你来说,你虽然是最富有的人,但又是最贫穷的人,你还是一个乞丐。

 

众生的状态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明:今天没有太阳,你因为看天上没有太阳,所以感觉非常郁闷,但真实的状态却是虽然满天乌云遮蔽了太阳,太阳依然在天上,只是你看不到而已。

 

所以我们要区分这两个层面的不同。你不能上来就说“我们都是解脱的,所以什么都不用做”,你当然要做很多,而且要努力地闻思修;但是当你正确地了解怎么去发现心的本性和大圆满的实修的时候,你并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只是发现明觉并且放松、安住在这个状态而已。

 

这里接下来说渴求得到快乐乃是大痛苦”。因为渴求本身就是很痛苦的对吧,渴求嘛,渴望嘛,祈求嘛,得不到就很难受嘛。

 

渴求获得远离念头之状态本身是另外一个念头”,所以我们其实不是说要没有念头。很多人觉得明觉这个当下当然是没有念头的,所以他们就总是追求一种没有念头的状态,这样的修行方向也是不对的。虽然明觉的当下是没有念头的,我们总是会说我们要安住在明觉当中,尽量所谓的延长这个时间,或者说更多的安住在心的本性当中,但是,大圆满教法当中并不强调无念的状态,尤其是追求无念的境界本身是非常危险的。

 

比如我们说身语意相对层面的禅修的经验叫做空、明、乐,空就是无念的状态,有的时候我们不说“空、明、乐”,我们说“无念、明、乐”,或者“乐、明、无念”,这是一回事。就是你追求这个相对的、二元的禅修经验的这个空的时候,如果你真正的处在一个单空这个一直空的境界而没有明性,你执着于这种状态的话,就可能会变成你往生无色界之因;你追求乐受的话,可能会变成你往生欲界之因;你追求光明的境界或者明性的境界的话,就可能变成你往生色界之因。欲界、色界、无色界就是我们所谓的轮回的三界,分别就相应于我们身语意的三种最重要的经验:身体的层面就是乐受;能量或者语的层面就是明性,就相对于刚才说的色界;心意层面最重要的经验是空性,所以执着于空性的经验就会变成往生无色界之因。

 

所以这里看起来是很矛盾的:既然不能追求无念的状态,你又说明觉本身是无念的,这是不是矛盾的呀?并不矛盾。因为我们的心总是充满活力的,你要让它一直处于完全没有念头的状态,既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我们最重要的是发现心的本性,同时了知所有的念头、情绪,外境的显现,内在的感受、觉受、境界等等,都是结合了某种助缘之后,我们本初状态能量的展现,所以,就算是产生念头,它也是你心性的显现。昨天不是说了吗,念头的体性即是法身,所以你用不着一定要处在没有念头的状态。

 

当你进入了南师大圆满体系之后,判断你是否真正进入了大圆满之门或者进入了大圆满殿堂的一个特征,就是是否有了明觉的经验。比如说当我们直指的那个刹那,那个当下你是没有念头的。在猛厉喊“呸!”,或者是任何其他方式,或者益西桑特的方式等等,那个当下你没有念头,但并不是说你要追求的是那个空白一片,不只是那个“空性”的经验。在大圆满教法当中,“空性”的经验是作为一个相对的禅修经验来描述的,不是究竟的,但是我们说证悟空性那是另外一回事,证悟空性跟证悟明觉并没有区别。如果只是说“空性”的经验的话,这是一个二元的经验,只是表示它没有什么念头,比较专注,比较寂静,仅此而已,也可能是不同层面的禅定,这都可以叫做“空性”的经验。

 

大家要了解一般的空性经验、明性经验、乐受经验与大圆满空、明、乐禅观经验的区别。一般的空、明、乐三种经验是大圆满禅修、金刚乘禅修、显宗禅修都会有的修行的产物,但不是我们追求的对境,追求的目标。大圆满教法用一般的“空、明、乐”三种经验来反观,从而成为大圆满禅观。比如说“呸!”的当下,短暂的空了一会儿吧?最重要的是,你发现是什么在觉察这个空。虽然空了,但是有一个知道空的是什么,并没有全部都空了,有一个知道空的,否则你怎么知道它空了呢?比如刚才“呸!”,又被吓了一下,刚才那短暂的一刹那,是没有念头,对吧?但是有一个知道这是没有念头的呀,知道这个空白的呀,这是你要找到的。

 

这个状态本身是没有念头的,对吗?所以它又空明不二:既是没有念头,是空性,同时又有一个明朗的觉知,没有分别的觉知,这也就是我们说的明觉。这是从语言的角度来分析描述的。明觉状态的本身是没有办法用语言描述的,因为语言描述的只能是心意识层面的境界,但是你能够说有一个什么特征。在你处在明觉状态本身的时候,你没有办法思维,因为思维已经暂停了,二元心已经停止了,但是之后你没有在这个状态的时候,你反过来分析观察就会发现:“那个状态我并没有念头,但是我有一个明朗的觉性”,这个就是我们要发现的明觉。

 

为什么又说我们并不追求这种无念的状态呢?就像这里说渴求获得远离念头的状态又是另外一个念头”,渴求本身这也是个念头,而且我们大圆满并不追求没有念头。

 

如果你了解大圆满心部四禅观的话,便知道心部四禅观的第二个禅观叫做胜观,大圆满的胜观,冈波巴的四瑜伽称之为离戏。这个就是说,基于第一个禅观就是大圆满的寂止,通过无相止或者无所缘的专注,已经发现了明觉,在这个基础上融摄运动。在这种情况下,有念头也不容易受念头的影响,因为你融摄了你的念头。

 

有的时候我们会用一种三角形的专注来修大圆满的寂止,然后慢慢地训练,放松——专注——放松——专注。如果你强烈地专注的话,一放松,念头就起来了;一专注,念头又没有了。当然这个本身也是一个概念,但是当你进行这种三角形的专注时,粗大的念头或者一般的念头是没有的。这个具体我就不详细说了,只是大概让大家了解我们并不追求没有念头。

 

明觉本身是无念的,所谓的无念就是没有念头并觉知。你发现这是你心的本性,然后反复熟悉它,确认它,串习它,巩固它;你发现这才是你真正的不变的部分。所谓你的存在,你这个人,你这个生命,唯一不变的就是心的本性,其他全是刹那生灭的,没有任何一种东西或者没有任何一种现象是永恒的。你可以分析一下是不是这样:你的身体,你的能量,你的心意,你的概念,你的思想,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

 

有人说“我可以成为一个思想家,我的思想可以跨越人世间几千年”,也许可以,像苏格拉底那样。五千多年前有很多思想家,两千多年前有苏格拉底他们,那又怎么样?再过五千年,再过一万年,你敢保证大家都还知道他们是谁吗?没有什么是永恒的,而且那只是人类的一个记忆或者一个理解而已。这一切都是无常的。有一天地球也会不存在的,太阳系都会不存在的。没有任何法或者显现不是缘起法,不是因缘和合的法,就是因为各种因缘存在它才存在,所以这叫做对待法,是相对的。什么叫相对的?这个大家都明白。南师经常说:“大圆满教法当中说一切都是相对的,只有明觉是绝对的”。这叫absolute,这个绝对就是究竟的意思,因为它超越了缘起法。

 

我们要了解,虽然我们并不追求没有念头,但是知道明觉本身是无念的。我们巩固它。我们认识它。我们认证这是自己真正的本性,真正的本人。因为念头总是心的活力的显现,所以就算有念头也没有关系,不用在乎。情绪、烦恼、欲望,这一切对于大圆满行者来说都不是问题,你把它当作问题,它就成了问题。你唯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你是否发现了心的本性,其他都不是问题。你认证了这是你真正的状态,这样就算有念头生起,偶尔你可能会被它带跑,但是你很快又可以觉察到真正的自己,然后放松下来。慢慢地,那种散乱越来越少,这种真实的状态越来越坚固、稳固,这就是解脱的基础。

 

所以我这里既提到贡玛德威说的追求远离念头的状态本身是另外一个念头”,另外在这个基础上,我借题发挥:不仅渴求念头本身是一个念头,而且没有念头本身也不是我们要追求的。

 

2.4.1.6.10.2阿仓查·阿洛克的证悟

 

(念诵原文 略)

 

这些所谓的断除法、和合法、利益法,我们根据句子的意思就能明白。中断受生之流”就是说怎么样断除生老病死这个轮回,这就是他的断除法。“掌握‘和合’法,切断灭之局限”,“灭之局限”就是说有什么东西是超越毁灭的,是不会被灭的,不坏的。像我们说大圆满是不毁之明点,这就是真正的和合法。然后解脱轮回呢,安住大圆满的状态,这才是真正的解脱轮回、解脱受生的法。

 

“我已掌握‘利益’法,已证悟无造作怎么去真正利益他人呢?并不是非常造作地去发菩提心。什么叫造作地发菩提心?在我们真正生起胜义菩提心的真实经验或真知之前,我们的菩提心总是造作的,这就是所谓的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本身就是造作的,当然这是一个好的善的造作。发菩提心的“发”,英文叫cultivate,培养的意思,培养我的菩提心,长养我的菩提心。为了众生离苦得乐,为了众生解脱成佛我来修行等等,这样发菩提心。很多时候我们是造作的,不,我们一直是造作的,直到我们处在菩提心本身。由于这种训练,我们可以长养自己的菩提心,慢慢地我们会变得越来越真实,越来越生起真正的慈悲心,这是一种心的训练。我们不断地教育自己什么是善法什么是不善法,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

 

在显宗大乘当中有发菩提心的内容,而且是很重要的内容;在金刚乘的加行里面,通常包括四个共同外前行和不共五加行或者四加行,里面总是有这些发世俗菩提心的成分;但是真正地利益众生,最大限度地利益众生,莫过于让众生走上解脱之道。南师经常引用的一个例子,也是释迦牟尼佛讲的,他说如果一个人能够安住禅观,也就是大圆满状态,佛陀没有说大圆满的状态,但禅观也就是大圆满的状态。如果你能安住在禅观的状态,哪怕是一只小蚂蚁从鼻头爬到你的额头这样短暂的时间(小蚂蚁爬得很快,几秒钟),哪怕你安住在禅观、明觉当中五秒钟三秒钟,这样的功德远胜于一个人一辈子行善积德。放生、造塔、造庙、印经等等,这些功德都是很大的,但是,跟安住明觉无法相比,完全不是一个层面的,天壤之别。这是释迦牟尼佛的金刚语。这样我们就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利益众生。

 

有的人说:“我吃素,这样我就减少了杀生,这就是一种慈悲心。”没错,这是对的,但是怎么样能够真正利益这些众生呢?莫过于给他们一个解脱之因。怎么样能给他们解脱之因呢?那你得有相似的属性,你给他一个因,你得有这个状态。也就是说,当你能够安住在禅观当中,即安住在大圆满状态当中,亦即安住在明觉状态当中的时候,你念某一个咒,就可以制造一些因缘,这个叫解脱之因。

 

大圆满有六解脱,即与眼耳鼻舌身意相关的六种解脱方法。有各种听解脱、闻解脱、念解脱、想解脱、触解脱、系解脱……这些都是跟六种解脱法有关的。

 

在传统上,比如说放一个《一子续》,放一个金刚歌,就是听解脱,但是最重要的是,一位修行者,如果他能安住在明觉的状态,做一些与六根有关的法物或者一些行为,就会给通过六根接触到这些的众生制造出解脱之因。比如宜春三昧营中心的流通处,南师曾经去过两次,他加持了那里面的书、法本和法物法本。他是大圆满的证悟者,他的加持当然是不同的,那些就是真正的触解脱、闻解脱、听解脱、尝解脱等等。不是说只有上师才可以这么做,任何一位大圆满修行者,如果他有明觉的真正的稳固的经验,比如他安住在明觉当中,他就念一个“啊阿哈夏萨玛”,听到的人就已经获得了解脱之因,在未来因缘俱足的时候,他一定走上解脱道。

 

以这样的方式,荟供当中我们会摄持一些肉。这些肉涉及的相关众生,当我们这样以禅观加持后,他们就很快能走上解脱道。如果我们只是说:“我不杀生,它就少受了一次痛苦……”没错,它少受了一次痛苦,但他生生世世一直在轮转,今生他杀你、下世你杀他……无有出期,这是叫轮回,就像轮子一样不停地转,所以解脱之因是极其重要的。我们要知道,只有真正地安住在明觉当中,才能对众生有真正大的利益,否则只是小的短期的暂时的利益。这样大家就会明白,为什么我们荟供要有酒和肉,这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我已掌握‘成就’法,不再依靠外在。”真正的成就不是靠外在来获得什么成就,真正的加持不是靠某个上师给你什么加持。一个真正有证悟的上师当然可以给你加持,但是最大的加持来自你的本性的加持,来自你本性的作用。这意味着所谓的成佛,上师是一个助缘,主要的因在你自己,这是不能靠外在的,所以南师除了在讲解根器时谈信心之外,不会过多强调信心。

 

这不是说南师不重视信心,南师非常重视信心,但他不是把信心放在第一位的,他说“第一位的是你发现你的本性。”因为我们的本性就是大圆满,这是我们最大的一切的加持力的来源,这叫无上之源,没有什么比它更高。你依靠外在的助缘,都是暂时的有限的,所以大圆满真正的是发现我们的本性,不是靠一个外在的加持,成佛也不仅仅是靠信心。

 

信心是什么?信心是二元的状态。我相信你,我相信上师,我相信传承的力量,这都是二元的状态。二元状态怎么可能得到最高的加持?当然,我们不能否定它的重要性。比如我们对南师这样完美的大圆满上师的信心是非常重要的,但我们永远不会说这是最重要的,永远不会说这是唯一的。因为在有的传统当中,实际上不是真正的大圆满传统,他们天天讲信心,乃至好像只要对上师有信心,什么都可以不要修。有大批所谓的佛教徒,采信了这样的说法,实际上自己也是这么去做的。他觉得“我替上师发心就好了,我替他做这个做那个就好了,我不需要修行,上师肯定会把我带走的”,仿佛解脱就是上师把你从水里拉上来。

 

释迦牟尼佛早就说过:解脱的教法,我已经教授给你们,但是解脱本身,要通过你们自己的修行实践来获得”,所以上师的加持就是把教法的精髓给你。如果你跟他有非常亲近的缘分,有可能你们会在身语意层面有更多的接触,但这些东西都是助缘,你把它当作最重要的就失去了重点。有的人觉得:只要上师在我跟前,我天天只要看着他,心就不慌。整个身心就依赖着这样一个上师,哪天上师走了,完了!你啥也没有了,你只能想象你的上师,只能遥呼上师,除此之外,你的禅修,你一辈子从来没有重视过,你说你的解脱在哪里?你的解脱的基础在哪里?就靠一个信心就解脱了吗?

 

很多人学佛学到后来,变得连普通的分别智都没有了,说白了就是被洗脑了,你不要以为进入了佛教圈子,你就不会被洗脑,到处都充满着洗脑,所以一定要保持对自己对上师的审慎观察。释迦牟尼佛教授的《葛拉玛经》说:不要因为这个人是权威,是导师,是大家都公认的人,因为世俗流传大家都相信,所以你就相信。你一定要自己慎思明辨,通过自己的实践,通过自己的闻思修去验证。

 

所以在大圆满同修会,一切都是开放的。我们不会要求你皈依某位上师、某位师父。你依靠大圆满教法,依靠某位老师的引导,依靠传承的力量,这本身就是皈依。我们不需要搞任何形式,不需要跪下来磕头,这些都不重要。我们也不要求你必须跟着这位上师,其他的上师就不能再去跟随。很多上师是这样的,他们强调“一师一法一本尊”,很多人都听说过这样的说法。其实,对于大圆满修行者来说,这样的说法是有局限的。有多少大成就者或者大师们都不止一位上师,蒋扬钦哲旺波仁波切有一百五十多位上师,蒋贡康楚仁波切有一百二十多位上师。有的时候你要好好地观察,那些上师那样的说法是让你专心修法呢,还是一种洗脑,一种控制。我说这些就是让大家了解,大圆满同修会讲的很多东西跟很多其他地方是不一样的。

 

“我已圆满掌握禅修法,安住于我状态之中无有修整什么叫“我状态”?my state,就是“我的真实的状态”,如果你加上“真实”两个字可能稍微好理解些。大圆满的禅修是什么?就是安住在我的真实状态当中,不需要做任何事情,不需要调整,不需要修饰,不需要改变,这就叫无有修整的状态,也叫“如是,如其所是”,as it is,是怎么样就怎么样。不是凡夫心的那种是怎么样就怎么样,而是在明觉当中完全放松,不需要做任何事情,是怎么样就怎么样。

 

2.4.1.6.11库库拉嘉(Kukuraja)一世

 

(念诵原文 略)这是另外一位祖师。他是一位比丘,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和尚。叫“库库拉嘉”的印度上师有好几位,这是其中一位很有名的。好像索达吉堪布翻译成“格格然扎”,因为藏地不说“嘉”,说“扎”。这位比丘是精通玛哈瑜伽的,他的父亲也叫库库拉嘉·噶图,他们家的姓氏是“库库拉嘉”。

 

2.4.1.6.11.1阿仓查·阿洛克总结的教法精髓

 

刚才说的仙人的儿子阿仓查·阿洛克也是一位持明,给库库拉嘉总结了教法的精髓。他对库库拉嘉说:“念头升起心物两分别,智慧悉知心物实无二。禅修即是了知无入亦无出,不执显相即是自解脱状态!

 

当我们的念头生起的时候,我们当然会觉得心和物是两种东西。比如面前的桌子和我自己的心,是两种东西,因为心在我自己这里,外面的东西是外面的,所以凡夫的念头就是这么认为的。智慧悉知心物实无二”,真正的智慧了知心物不是两种东西,你看到这张桌子,便认为它是一个坚固真实的外在的独立的客体,是所谓的客观存在,但是这个客观者是谁呢?是你。你作为人类的一员,便看这张桌子是桌子。人类共同的业相(业力的幻相),导致我们看到“桌子”显现的就是桌子,如果换一个“客”来观的话,就不一定是桌子这种对境了,就不一定是桌子这种结果了。对于一只蚂蚁来说,它可能觉得这是巨大的森林,或者巨大的城堡;对于天人来说,它可能是绿色的光。

 

因为桌子是木头做的,木头是风大元素组合的,风大元素的精华就是绿色光。天人不会看到这些粗大的木头,因为他们总是在安乐的享受当中,他们总是在福报的享乐当中,一个破桌子有什么好享乐的?他当然是享受一切物质最精华的部分,那就是元素的光。为什么天人能活那么久,因为他们没有服用五谷这些粗大的能导致疾病之因的物质,而这些粗大的物质,是五大元素被污染的显现,是业力不净的显现。天人是元素比较精微的层面,不一定是最精微的层面,但至少是非常细微的层面,所以禅定层次越高,天人的层次越高,污染就越少,他们的寿命就越长。

 

所以我们就知道,实际上外境当中没有任何实有的存在,都是心性能量“当”的随缘反射。很多人只相信自己亲身经历的,所以没有办法相信这一点:“你这是讲理论……”,你们可以看看现在的量子力学,去了解一下现在的量子力学已经发展到了什么样的地步。

 

量子力学最著名的一个原理叫“测不准原理”。比如观察宇宙的任何天体现象,换每一个观察主体,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这是人类中不同的人用相同的仪器观察的结果,所以叫“测不准原理”。因为主体只要不一样,哪怕观测的方法、手段等等都相同,结果也不一样,总之,没有一个所谓外在的客体真实存在。还有量子纠缠,跨越了时空,超越了光速,光速是人类层面现在所知的最快的速度。量子纠缠就能解释我们经常说的“心心相印”。比如我这里想一个什么,地球另外一个地方的一个人跟我有完全一样的想法。有时候,会有这种神奇的事情出现,这完全超越了光的速度。

 

由此我们就知道,世界不是我们现在这个肉眼凡胎能观察到的那一点点。关于法界,关于宇宙世间,关于所谓显现的轮回,人类所能觉察到的轮回的情景,我们不知道的比知道的要多得多,所以要永远保持这种敬畏。因此对于智慧心,虽然现在你可能不知道,但至少你可以了解圣者是怎么说的。阿仓查·阿洛克这么对库库拉嘉开示:“智慧悉知心物实无二”,对你来说这个东西显现为这样,完全是你心的状态所导致的。从根本上来说,一切都是心的本性显现出来,但从相对层面,二元层面,我们也会说“一切唯心,万法唯识”等等。

 

禅修即是了知无入亦无出”。什么是真正究竟的禅修?这里说的禅修就是究竟的禅修。禅修有很多种,外道有各种禅修,显宗和密乘也有很多禅修,但这里说的是真正的正确的究竟的禅修,是了知没有入也没有出。比如说有的人说“入定,我要入定,我现在没有定呢,我是散乱,现在我来定”,我专注在一个地方,专注在鼻尖,然后一直专注呼吸念住,这是释迦牟尼佛教的身念住当中的呼吸念住,也就是“安那般那萨帝”Anapanasati修法。这不是我们大圆满的修行。有的人说:“内观的禅修跟大圆满一样,其实都是明觉”。听他这么说,我就知道他完全不了解什么是南传的内观。

 

当我们进行二元的禅修时,当然会觉得有入有出,“我要入定,我要出定……”。刚才我说了,明觉的当下是没有念头,但是当我们熟悉这是我的本性的时候,你不要陷入现象当中的这个觉知,你觉察、发现这个觉知本身,你觉知这个觉知本身——这是我一再跟大家强调的,be aware of being aware。就是说你有这个觉知,不是普通的二元的觉知,现在说的是明觉,或者是究竟的禅修是怎样的,不是要进入到一个空的境界,没有念头的,或者说专注在一个什么光明的观想当中,不是的,这不是究竟的禅修。

 

究竟的禅修是无入亦无出的,无入亦无出是什么?你不陷入任何现象当中,你知道一切的发生,这个纯然的觉知、纯粹的觉性,这是你要发现并且确认的。发现并没有那么难,有很多窍诀,说白了,我跟你一解释,真正懂的人立刻就懂了。聪明的人,我那么一拍巴掌,然后我跟他解释一下:“不是要那个空,而是谁发现那个空”,立刻就懂了。发现心的本性并不难,别把它想得那么复杂,但是,发现心的本性之后的第二步就比较难了,就是说融摄比较难。你得认证你真正的本性,不是外在任何的对境或者某个空性的经验,因为那都是我们的凡夫心体察到的一种境界,一个对象,凡是对象、对待法都是无常的,那你追求它干什么啊?

 

那天我看到有人贴了泰国南传佛教的一些阿姜们的说法。阿姜是法师的意思。泰国有一些南传的禅师,他们跟传统的南传是有很大区别的,尤其是泰国森林派的禅师,他们说,佛陀教导的,比如四念处,观察身受心法,包括我们的五蕴,观察五蕴全是空的,人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而成,发现五蕴都是空的,都是缘起而生的,所以你知道自己是空的,你当然没什么好执着的,所以你就放下了烦恼障,但这不是一切,这不是究竟的真理,这只是一部分一点点。

 

传统的南传佛教,现在仍然比较多的保留在缅甸、斯里兰卡,但是泰国有一些阿姜们很厉害。他们说:“的确一切都是生灭的,但是,是什么在发现这些生灭呢?”这就高明了,他不陷入现象当中。你在现象当中最多观察的就是人无我,都是空的。就像我那天说的阿格旺波教的百日观心,最多发现心的生住灭都是空的,但那不是全部啊——是谁发现空的,你得找到!明白吗?说话要听音,不要陷入妄想当中。我讲的这些重点,我从第一天到最后一天,都是讲同一个重点,你要听明白,所以这样的禅修是没有出没有入的,它不是进入到任何一个境界当中。

 

不执显相即是自解脱状态”,不执显相,不执着任何的显相。我一直跟大家说,不要陷入任何的现象当中,而是发现“是什么在一直觉察这一切的现象”,那个是我们要找到的。

 

2.4.1.6.11.2库库拉嘉一世的证悟

 

(念诵原文 略)这都是大同小异的教授。当我们说金刚萨埵的时候,很多人觉得“金刚萨埵就是很了不起的一个佛,他肯定是最厉害的,然后我要请他加持,请他净化我的业障,我向他忏悔………”但是库库拉嘉现在说:“其实我们这个心的本性,这个不生不灭的本心就是金刚萨埵,他的身界,身就是层面,他的层面、他的境界遍及一切处,遍及整个宇宙。”宇宙当然就是在二元的层面,就是时空,时空都是二元的,但是金刚萨埵遍及整个宇宙。这也就是说,其实宇宙,外在的境界也不是真实存在的,都是自心展现的,所以当然都是我们的本性所现。“哪怕天空也不能与之比拟,禅修就是安住于此领悟而不散乱分心”,安住在这个不生不灭的本性当中。你看每一段讲的其实都是一样的,千变万化不离其宗,你一定要明白。

 

不一定说有明觉经验的可能懂,其他的都是似懂非懂。似懂非懂没关系,只要你哪怕在头脑的层面理解我讲的是什么,然后只要稍微地静下来修一点法,你就会立刻知道。很多人修了几十年大圆满都不知道,就是因为从来没有清楚地闻思过,都是一塌糊涂,打成一片,乱七八糟。

 

2.4.1.6.12仙人巴先达(Rishi Bhashita)

 

2.4.1.6.12.1库库拉嘉总结的教法精髓

 

“超越生灭之菩提心,即是显相却无自性。”不生不灭就是超越生灭的胜义菩提心,虽然它会有些显现的相,但是我们说,一切的显现,一切的事物,都是胜义菩提心所现,但是它没有自性。自性是什么呢?就是本质,有没有一个独立、实有、坚固、实存的本质、本性?没有,空性的。从相对的层面来说,从二元的层面来说,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所以“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都是空无自性的。

 

“菩提心超越了禅修,即是安住大乐瑜伽士之圆满行。”这里说超越了禅修,这个禅修就变成另外一个意思,就是一般的禅修,通常都是有一个凡夫心在作用:“我在修点什么”,一般的禅修都是这样。禅观是什么?什么也没有修。你在修点什么,那都是无常的,没有修什么,这个可能会超越无常,这就是大乐瑜伽士的圆满的行为。

 

“仙人”这个词梵语是Rishi。印度有一个著名的圣地叫Rishikesh。仙人直到现在在喜马拉雅山北印度那边仍然还很多,这样的传统从大概三千多年前到现在都没有中断过。我们大圆满有一些禅修的姿势也叫仙人坐,就是这个Rishi。这些仙人有点像我们说的“古萨里”那样的,隐居在那边长期修行的那些人,但往往都不是出家的,都是独自在那边修行。

 

2.4.1.6.12.2仙人巴先达的证悟

 

(念诵原文 略)巴先达说了很多词,都是非常重要的词。虚空当中其实已经圆满具足了五大元素,虽然五大元素地水火风空是整个宇宙构成的基础,实际上它们都是从空性当中生起的,空大元素本身就是虚空。

 

“九乘佛法都是源自阿底瑜伽”。阿底瑜伽这个词,如果你要跟随南师的教法学习,一定要明白,阿底瑜伽指的就是大圆满。当我们区分所谓九乘佛法的时候,意思就是,关于佛教的所有的教法进行一个分类,这叫判教,分门别类。九乘佛法前三乘是显宗、显教,是化身佛所讲,就是人类层面的一位觉者,在这个劫数当中,主要的显宗教主是释迦牟尼。前三乘是显宗化身佛释迦牟尼所教授的声闻、缘觉、菩萨乘,菩萨乘就是大乘,声闻缘觉就是小乘,这是前三乘。

 

中间三乘是外续部的事续、行续、瑜伽续,或者叫事部、行部、瑜伽部,这叫外续部。这是已经进入到金刚乘,已经进入到所谓的密法,这个叫转化道。金刚乘转化道不仅仅是外续部,还有内续部的玛哈瑜伽和阿努瑜伽。玛哈瑜伽就是新译派那些传统当中的无上瑜伽部,也叫无上密;阿努瑜伽在新译派当中不存在,只有宁玛派才有。

 

刚才提到的这五乘:事部、行部、瑜伽部、玛哈瑜伽、阿努瑜伽,都属于金刚乘。金刚乘是转化道,是报身佛所传授的。报身佛的代表就是金刚萨埵,但是不只是有他,有无量无边的报身佛。文武百尊就是报身佛的一百位代表,显现为寂静相的四十二尊,愤怒相的五十八尊。转化道是报身佛所传,显宗是化身佛所传,不一样,报身佛是超越轮回层面的佛陀,不是在人类层面的化身佛陀。报身佛是显现在清净相当中的觉者,也叫本尊。

 

最后一乘叫阿底瑜伽。玛哈瑜伽、阿努瑜伽、阿底瑜伽,这叫内续部三乘,在传统的划分当中,内续部就包括了大圆满,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会说,大圆满是金刚乘的终极精髓,最终最精华的部分就是大圆满。

 

阿底瑜伽不是显宗的出离道,也不是金刚乘的转化道,而是自解脱道,就是大圆满,所以它的见修行以及果的展现情况,直接与间接程度,完全跟前面八乘不一样。这里说得很清楚,九乘佛法都来自阿底瑜伽,准确地说,八乘佛法都来自阿底瑜伽,因为第九乘就是阿底瑜伽。

 

“三世诸佛皆源自菩提心。”昨天我不是引用了寂天菩萨《入中论》的偈颂吗?“声闻中佛能王生,诸佛亦从菩萨生,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这是说三世诸佛都来自菩提心。在显宗当中,包括《入菩萨行》或《入中论》里面所讲的菩提心大多指的是世俗菩提心,但巴先达这里说的是胜义菩提心。三世诸佛皆源自菩提心,其实不仅如此,一切众生、一切显现都是源自菩提心。了知菩提心即是觉悟,即是大圆满。“因此心之本性即佛陀,超越一切造作。”这都没什么好解释的。

 

无中亦无边,遍满一切处。”,中和边就是凡夫,是二元的众生。关于一个层面的理解:比如说地球围绕着太阳系,所以太阳系这个层面或者坛城,就是以太阳为中央的,周边的都围着它转,那叫四周,所以叫中和边。坛城,藏文叫“金阔”,就是中、边。这里说“无中亦无边,那就是说究竟的境界就是没有中间,没有周边,就像我这个名字“无央”,意思就是没有中央没有四周,所以叫大界无央,这是大圆满界部一部密续的名字。

 

“不生亦不灭,此即大成就:并无其他‘究竟自性’可禅修!”除此之外没有什么更究竟的。

 

2.4.1.6.13美宗玛·达尼玛(Metsongma Dagnyidma)

 

第十三位祖师是妓女美宗玛·达尼玛,前面有一位名字跟她非常像的叫美宗玛·帕拉尼。“美宗玛”就是妓女的意思。

 

2.4.1.6.13.1仙人巴先达总结的教法精髓

 

(念诵原文 略)“全然不思维一物,即悟大妙观察智”。我们说佛的五智慧当中有妙分别智,也叫妙观察智。西方阿弥陀佛或者无量光佛这些莲花部的觉者,他们智慧的主要特征是妙观察智(妙分别智)。什么叫做“妙分别智”?《维摩诘经》上说的“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诸法就是这些相对层面的各种事物、各种现象,它的属性、它的性相、它的特征,我们都能够善加区分,但是,同时我们安住在第一义当中。第一义就是空性,一切法的本质,就是法身,所以说“于第一义而不动”。

 

但是我们这种空性的领悟,并不会因为善于分别各种事物的属性而改变。因为各种事物的属性,虽然我们总是说这都是轮回的幻相,都是幻觉,但是幻觉在每一个层面来讲,它都是各自成立的。人类层面有人类层面的法则,所以你看人类层面一切显得如此真实,如此井井有条。各种法则,物理学的、化学的、生物学的……虽然它们本质上都是空性的,我们也说是业力的幻相,但是如果没有这些法则存在,人类的层面就不是我们所体察到的这种样子。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人类会迷惑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我们觉得这一切如此真实,真的没有办法相信这一切都是空的,都是幻相。怎么相信呀?比如说物理学、化学,是非常严格的,多一个分子少一个分子,那就是另一回事了,而且都是可以验证的,所以叫科学,所以大多数的人相信科学,因为可以验证。人们觉得可以验证,可以重复被证明的东西就是真理,但这个我们在教法当中称之为“相对真理”,叫relative truth。Relative,就是相对的,truth就是真理,所以叫相对真理。还有一种叫“绝对真理”,叫absolute truth,那就是究竟真理,就是一切事物的本性,就是心的本性。

 

佛法如此深奥,世间法无法了解这样究竟的层面,而从世间法层面讲,我们说一切众生终将成佛。他们不断努力,在科学方面不断发展,不断探索,虽然他们的方法相对来说是比较落后的,因为他们都是在二元的层面观察一些有限的现象。比如说经典物理学跟相对论提出之后的现代物理学乃至后面的量子物理学,都是不同层面,但在每一个层面,当下那个层面当中,我们都认为那些是真实的,是不会错的,所以我们觉得那是真理,我们相信。

 

然而,到了一定层面,你发现它讲不下去了,时空竟然重叠了,或者说时空竟然会在一定的层面扭曲消失。这怎么能理解呢?广义相对论等等,这些层面都叫相对真理,但是你看更高等的量子力学量子物理学,就无限接近佛教的究竟真理,越来越接近。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搞理论物理的人相信佛法的原因。我认识一位理论物理学家,十多年前就来跟我们学南师的大圆满。因为他们知道这个肯定是这样的,所以爱因斯坦也对佛教高度赞叹。

 

刚才我从妙分别智这里引申出来。妙观察智在相对层面它能够善加分别各种属性,所以你不要觉得“觉者在相对层面什么都不懂,只是胜义层面懂就行”。你这么说也是没有错的,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实际上,当你胜义层面圆满证悟的时候,相对层面会自然圆满它的功德。当然从禅修的角度,我们不需要关心世俗层面有什么样的规则法则,因为我们知一而知一切。我们抓住根本,五智慧会自然圆满显现。

 

而这里说到的大妙观察智”又不是一般说的“妙观察智”、“妙分别智”。他说“全然不思维一物”,什么都不需要思维,这是大妙观察智,这是究竟的。相对来说,妙观察智,如果你强调其中世间法的方便,那它当然是不够的,但是如果它是佛的智慧的一种,当然是以它的法界体性智为主。这里说的“大妙观察智”,加了一个“大”字就不一样了,那就是上升到最究竟的最根本智的层面。换句话说,“大妙观察智”“大成所作智”等等,都跟法界体性智没有分别。

 

“不以戏论执一物,乃是禅修证悟相”。什么叫做戏论呢?戏论就是由概念所成的结论。有种种的概念,比如传统经典物理学的概念放到量子力学里面,有的东西就不成立了。“不以戏论执一物,”你不要以为这些概念都是对的,究竟的状态超越一切的戏论,超越一切概念。

 

“乃是禅修证悟相”,这才是证悟的显相,不会用戏论执着任何东西。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离戏”的意思,就是超越了戏论,不再玩那些概念。

 

2.4.1.6.13.2中观见与大圆满见的异同

 

中观应成就是这方面的代表,超越一切戏论,破斥一切戏论,但是只有真正安住在明觉的究竟智慧,安住在这种大妙观察智全然不思维一物超胜的禅观境界当中,才有可能真正地不执一物。因为当你进行各种辩经、各种立论时,就算你把中观应成的理论都掌握,如果你没有实修,你仍然会停留在头脑的概念当中。只不过你反对一切概念,你破斥一切见,你树立了你的“无见之见”,但是你别忘了,你这个“无见之见”本身仍然是在头脑的层面当中。这就是我们说的,只有大圆满见才是现量地证悟心的本性,而不是一种头脑思维的见地。大家一定要了解这一点。这是大圆满阿底瑜伽跟所有八乘佛法的根本区别。

 

不要再来问“中观是不是跟大圆满是一样的?”在某些方面是一样的,在关于空性的头脑的二元层面的见地方面,中观应成达到了极致。在《定解宝灯论》当中麦彭仁波切就是这么说的。他从外道一直讲到小乘、大乘、中观、唯识的见解,最终要树立定解,The Beacon of Certainty《定解宝灯论》实际就是要树立大圆满的领悟、定解,确定这个见地。他就这样一个一个分析,最终提出大圆满的见解实际上是大中观和大光明见或者如来藏见的双运。大中观是什么?就是空性,究竟的空性的见地。什么是如来藏见?光明的见地,如来藏光明。二者双运,这就是大圆满见,但是,我称之为“相似的大圆满见”。

 

因为《定解宝灯论》只是“论”,并不是窍诀引导,不是大圆满实修的教授。你只能说,这是在辩论当中试图澄清大圆满见跟其他见的不同,但是说“大中观见跟大如来藏见双运这是大圆满见”是不够完美的,因为真正的大圆满见是现量的心的本性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虽然没有任何念头,但却明明白白地知道一切,所以我们要知道南师的大圆满教法与《定解宝灯论》的区别主要在“现量”上,不在概念上。

 

南师讲的大圆满,是从大圆满自宗和原始大圆满的传统讲的;麦彭仁波切讲的这些,是从班智达见解的角度和理论的角度说的。麦彭仁波切讲得非常好,他非常了不起,但我们不能说原始的大圆满就是这样的,不一样!我们一直在试图告诉大家原始的大圆满是怎样的。因为见地的差异,所以一些新译派对宁玛派,对大圆满的批评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停止过,尤其是来自格鲁派的。他们会做很多辨析、解释,我们不能跟他们做什么窍诀引导,这是不相应的,所以麦彭仁波切已经做得最好了。从知见或者见地上说,《定解宝灯论》已经登峰造极了。如果大家想了解,可以去看益西彭措堪布翻译的《定解宝灯论·新月释》,翻译得非常好。

 

2.4.1.6.13.3美宗玛·达尼玛的证悟

 

(念诵原文 略)这跟之前贡玛德威祖师讲得很像。“五大元素之虚空,五方如来之法侣,其自身即是普贤佛母之境”,昨天我们讲了贡玛德威说“五大元素即是五方佛母,五烦恼即是五方佛”,类似的意思,所以这个也是一样的。“五方如来之法侣”是什么?就是五方佛母的意思。“五大元素之虚空”,这个虚空就是他们所处的虚空的境界,space,翻译成“五大元素之层面或境界”可能更好理解。因五方佛的法侣就是五方佛母,通常显现上会说“佛父母双运”,意思其实就是空明双运。“其自身即是普贤佛母之境”,一切之基,就是普贤王如来佛母。达尼玛说证悟之后,自身就是“普贤佛母之境

 

昨天讲到普贤王如来佛父母相应的是什么?佛母相应的就是空性、智慧,佛父相应的是显现。或者说,佛父相应的是方便,佛母相应的是智慧,所以,“一切之基”就是普贤王如来佛母,因为佛母指的是空性智慧。有的人会看到佛父佛母双运像,觉得“佛父在那安然不动,可能指的是空性”,恰好相反,佛父指的是方便、显现、方法、事业,佛母相应的是空性、智慧、能量。一个是虚的,一个实的;一个是阳的。一个是阴的。佛母,简单粗略地说,就是虚的,空性的能量,能量你是看不见的,智慧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佛父是方法、方便、手段、显现、事业,这是看得见的。这样理解你就明白了。

 

“悟此即知其与虚空不可分离”。我们领悟这一点,就知道它其实就是虚空本身,不可分。“菩提心有如朗日升起于虚空中:领悟心之本性即是最胜禅修这里没有特别需要解释的。

 

2.4.1.6.14龙树(Nagarjuna)  

 

第十四位祖师是著名的龙树菩萨。(念诵原文 略)学习显宗的人当然不知道这些历史,龙树其实也是大圆满心部的祖师,也是金刚乘的祖师。他之前已经饱学五明,深入经律论三藏,了解了很多密咒乘果乘的教法,他想学超越造作的大圆满终极法教,于是向妓女出身的达尼玛求法。这时候达尼玛已经出家成为比丘尼了。龙树先学显,然后学密,然后学大圆满。

 

2.4.1.6.14.1达尼玛总结的教法精髓

 

“分析,乃至分析空性,仍然是幻相。”了不起啊!因为中观用的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分析,各种分析。作为一个见解来说,它用的主要的方法就是分析。就是因明逻辑。达尼玛告诉龙树:就算你分析空性,那仍然是幻相。

 

执着,乃至执着本尊,乃是奴隶。”金刚乘的修行者又怎样呢?如果你执着于本尊,那也好不到哪去,仍然是奴隶。为什么这么说?你执着于本尊,你没法证悟本尊或者自成本尊,你只是在攀附一个外境,执着外境。你崇拜他,你觉得他是最完美的,所以你就变成了奴隶,就像外续部的事部的修法。事部就是类似的方式,本尊是主人,我是仆人,所以是非常执着的一种方法。

 

其实你分析一下,所有的有神论的宗教都是类似的,“主啊,我信你……”所有的有神论都是这样。我之前跟大家说过好多次,在那些有神论的宗教当中,很多时候并不像我们了解的那么肤浅,它们很多有密教的成分,那里面就有很多不二的教法。比如苏菲是伊斯兰教的密教。实际上苏菲的传统早于伊斯兰教几千年,如果追溯历史的话,苏菲有上万年的历史,至少他们的历史是这么说的,只不过后来它跟伊斯兰教结合在一起了。就好像佛教金刚乘远比佛教显宗历史古远,大圆满远比显宗古远一样。大圆满和显宗在一定的时空因缘际遇,由于它们教法当中很多东西类似,所以很容易整合在一起。

 

如果没有任何相似的地方,怎么能说大圆满是佛教的一部分呢?如果说大圆满跟显宗的四圣谛、三法印没有关联,这样搞起来就成了牵强附会了。由于它们的内在关系是紧密相连的,而且可以说金刚乘是显宗的精华,或者说显宗最终的终点就是证悟空性,而金刚乘修持的基础,一开始就是空性,对空性的领悟,金刚乘最后证悟的大手印也好,叫轮涅无别也好,其实跟大圆满是无二的,所以我们也会说大圆满是金刚乘的精髓。

 

这里说执着于本尊,乃是奴隶”。在这个见地上,跟一些宗教的显宗部分是很相似的。即使是佛教的显宗,当没有深入修学,只停留在信仰层面时,你的显现形式其实也跟外道没有太大的区别,把佛菩萨当作神来对待。你既不了解因果,也不了解四圣谛,也不了解三法印(苦、空、无常),也不了解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受是苦、涅槃寂静),那怎么能说你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你只是一个佛教的崇拜者。你还是一个奴隶,把佛当做神来崇拜。是不是有大量这样的人?太多了!所以,信佛跟修持佛法完全是不同的。

 

刚才提到的苏菲也好,还是基督教的密教Gnostic“灵知”也好,还是犹太教的密教“卡巴拉”生命树也好,这些里面都有很多不二的教法。苏菲有一句著名的话,听起来会很震惊:“你永远无法成为上帝,因为你已经是上帝了”。听起来你觉得这是伊斯兰教吗?绝对不可能呀。他们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并很像大圆满的说法:“当你真正了解了自己,你就了解了上帝”。

 

其实他们所谓的“上帝”并不是一个人格神,不是说安拉创造了宇宙或者说耶和华创造了宇宙。一般宗教的这些经典都是大众化、世俗化的经典,实际上很多都被篡改和世俗化了,有的甚至被扭曲了,但是不管怎么扭曲,总有一些精华还在。我们会看到,《圣经》或者很多地方有些蛛丝马迹,你能看出来,还是有很多非常真实的智慧的。对,苏菲说:“你就是那”You are That!苏菲里面有一位圣人,他曾经宣称:“I am That”,意思是说我已经是上帝了。因为这个,他被处死了,实际上他已经获得了相当的证悟。

 

扯了一些相关的话,我觉得有时候广泛地了解一些也蛮好。我并没有说他们都是大圆满,不要对号入座,只是说这种真理的教法总是以直接或者间接的形式,或部分或完全的显现在各种灵性传统当中。

 

总的来说,整个人类,尽管会显现为黄色的、白色的、黑色的、棕色的不同肤色的人种,但是东方有圣人,西方也有圣人,同此心同此理,佛经当中说“一切众生终将成佛”。当然我们不能说“真理只是把握在佛教徒手里”,这是非常自我中心的,也是非常肤浅的想法。事实上,大圆满刚开始教授的时候,当时佛教的领袖,整个世界上佛教影响力最大的那烂陀佛学院的五百班智达之首文殊师利友,带了一批人跟噶饶多杰辩论想打败他,想扑灭超越因果这个邪说,尽管有一些传记里说,文殊师利友其实知道噶饶多杰已经证悟了,这说明大圆满一开始也被佛教视为异端邪说。就这么简单,有什么奇怪的。

 

2.4.1.6.14.2龙树的证悟

 

(念诵原文 略)达尼玛又让龙树证悟了。无始之法身”,法身没有一个开始,就像佛教经常说“无始以来”。我们总是喜欢说“最开始的时候……”,因为当我们说“最开始”,其实就是想找到一个时间的开始点。在二元当中的确有开始,但是当佛教当中说“无始以来”,包括大圆满当中说“无始无明”或者“原始无明”、“本初状态”时,这个“本初”并不是“第一个”的意思,“无始”也不是“最开始”的意思,而是它就根本没有开始。因为它不是轮回中的概念,所以你不要理解为是一个时间点。没有一个开始的发生,不生不灭,没有开始,没有结束。

 

它不是蕴合所成”。轮回当中一切都是蕴合,都是结合起来的因缘法,因缘和合叫蕴合,所以““无始之法身,非蕴合所成,乃是法喜。”无始的法身,就是一切事物的本质空性,这就是法喜本身。

 

超越了语戏论之无间之语”。“语”是我们的语言或者能量层面。超越了这些概念,所以它成为“无间之语”,就是不中断的声音或语言。“没有一个物质的特征”。它不是显现为物质,所以“乃是法喜”。

 

超越‘心’戏论之智慧之心,不生不灭,乃是法喜。”就是说超越心的戏论这个概念,是智慧的本心,不生不灭,这也是法喜。

 

我已领悟菩提心即是究竟大乐”!他领悟了菩提心就是究竟大乐。“大乐”这个词,在金刚乘当中是最常用和最重要的一个词,叫“玛哈苏卡”maha suka。通常我们禅修的时候,会有一些乐受,有的时候会有强烈的乐受,特别是修扎龙或者气修法的时候。在乐受当中,如果没有攀缘散乱而是完全放松,反观是什么在体验乐受的时候,这个就变成究竟的层面,这就叫“大乐”,所以大家要区分乐受跟大乐是不同的。

 

2.4.1.6.15库库拉嘉(Kukuraja)二世

 

2.4.1.6.15.1龙树总结的教法精髓

 

(念诵原文 略)库库拉嘉二世是龙树菩萨的弟子。这里说空性是能所不二”,这个“空性”指的不是一般的空性的经验、空性的体验、觉受,这里指的是究竟方面。我们看一个词的意思,一定要根据它的上下文去判断,不要以为一个词在所有的地方都是同一个意思。不论汉语也好,还是英语、藏语、梵语也好,一个词在不同的情况下都可能有不同的意思,一定要了解这一点。在说空性的时候,有时讲的是空性的体验,有时讲的只是一种概念或者理论,有时讲的是究竟的境界。这里的“空性”显然是证悟空性的境界,是能所不二的。

 

领悟与名相消融乃是同时”,就是领悟和名相是同时消融。“领悟”英文叫understanding,“领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指在心智头脑语言层面比较透彻地懂了;另外一种领悟是spiritual understanding修行层面的领悟,就是有真实的现量经验。前者是一种比量,就是思维逻辑层面的、理论层面的;后者是一种现量经验。当我们说“证悟”的时候,当然是现量经验,所以在这里的“领悟”,显然是第二种。“领悟与名相消融”,它是同时消融。

 

什么叫“名相”?所有的万法,所有的事物都有一个名字,就像龙树菩萨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假名”是“名相”的意思,什么东西我们都给起个名字,这个叫“桌子”,那个叫“电脑”,“相”就是它有一些显现,所以这叫“名相”。“名相”本身就是一个概念。比如我们把这个叫“桌子”,换成澳洲土著,他们可能不把这个叫“桌子”,所以这都是我们的定义,这就叫概念。名相概念什么时候消失啊?只有在我们真正生起领悟的时候,一切万法平等,就不会再执着名相,这时名相就消失了。当然,这种领悟不是头脑层面的领悟,一定要是真正的证悟。证悟也有不同层面,你不要以为一说“证悟”就是究竟证悟。比如证悟明觉跟证悟成佛,那是不一样的。

 

“若无造作戏论,即是空性境界”造作戏论”就是概念的意思。“概念”是现代语言,说“造作”这些半文半白的词,有的时候有人能懂,有的时候不懂,所以我们尽量用现代的词汇解释比较好。什么叫“造作”?造作其实就是指它不是天然的,是合成的,制造出来的,人造的,artificial。所谓概念、戏论当然都是人造的,不是本来的。如果我们超越了这些概念,超越了这些造作,超越了这些人为的概念、思维、判断、分别,那就是空性的境界。

 

我们在没有概念和戏论中安住,这就是所谓的禅修空性”。龙树菩萨一辈子在跟空性打交道,他写了《七十空性论》等很多著作,被认为是中观的祖师。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当中当然已经有了中观的精髓思想或者说教言,但是作为一个教派school来倡导,龙树菩萨是其中最重要的人物。

 

2.4.1.6.15.2库库拉嘉二世的证悟

 

库库拉嘉二世领悟了龙树菩萨的开示,然后说出了自己的证悟。(念诵原文 略)之前我们讲过,在密法中,五蕴就是五方佛,五大元素就是五方佛母。实际上,五蕴本身在相对的业力层面就是“色受想行识”。为什么叫“蕴”?“蕴”这个词一定要理解,梵文叫skandha,就是“合起来、聚集、蕴合”的意思,表示它不是一个单独的东西。说白了,它是一种造作、结合起来的东西,都是缘起法。在业力的层面如果我们观察这个宇宙,也可以得出宇宙都是由五种属性的元素构成的,就是地火水风空。

 

库库拉嘉二世已经领悟了五蕴和五大元素,乃是诸部之双运男女本尊”,也就是刚才说的:五蕴就是五方佛,五大元素就是五方佛母。佛父母双运其实就是五蕴跟五大元素没有分别。不光是这样,五蕴、五大元素、五色光、五智慧、五种事业(息增怀诛和出世间的事业),还有五烦恼……各种“五”都包括在里面。

 

其不二状态即是菩提心”。佛父母不二状态就是我们的菩提心,这是非常深刻的见解。“佛父母不二”这个是金刚乘的概念,大圆满里面也会引用这样的一些概念,我之前说过,金刚歌全称叫做“普贤王如来佛父母不二状态之金刚歌”,这就是说不二状态。什么叫“佛父母不二状态”?金刚歌有三种版本:一种叫“普贤王如来佛父之金刚歌”,一种叫“普贤王如来佛母之金刚歌”,还有一种就是刚才我说的“佛父母不二之金刚歌”。佛父或者是佛母的金刚歌,我在萨迦派的一个法本里面见到过,萨迦法王传的;可能是“佛母的金刚歌”,我在《蒋秋多杰全集》里面见到过。

 

当你观察三种金刚歌这些咒音咒字的时候,发现有很多是一样的,但是也有很多不一样,差不多40%左右是一样的,可能不到一半,但有很多是一样的。比如,它们一开始基本上都是“唉玛 给瑞给瑞”,然后,后面就不太一样了,然后过一会又一样了,然后又不一样了,反正它有不同的来源,不同的意思,不同的作用。

 

大圆满的金刚歌,当然是佛父母不二状态的金刚歌,不偏重于父也不偏重于母。父是方便,母是智慧,以前大家只知道这些,现在结合这些讲解你就明白了,不光是方便、智慧,最主要的是二者的不二。什么是智慧?空性、能量。什么是方便?方法、显现、手段、事业。事业就是把事做成,成办事业。这样我们就知道,佛父母不二的状态就是大圆满状态,就是一切之基”。

 

所以说我们的金刚歌是极其重要的,它是《一子续》的一部分。顶果钦哲仁波切一辈子都把《一子续》挂在自己胸前,法王如意宝也是一直挂着。因为经典当中说《一子续》是诸佛教法的精华,是大圆满的精华总集。金刚歌本身就是《一子续》里面最重要的部分,此外还包括普贤王如来二十五界等等。我们有《一子续》的系解脱,在流通处可以请购,里面主要就是金刚歌,还有普贤王如来二十五界,还有“啊阿哈夏萨玛”这些最重要的字,所以我们要知道这些到底有什么作用。很多人只知道《一子续》,却不知道它具体是干什么的,其实它的原始意思是“诸佛一子续”,诸佛唯一的儿子,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我是我父唯一的儿子”,耶稣是不是也这么说?“诸佛一子续”其实就是大圆满,所以佛父母不二状态就是菩提心。

 

“万法乃是诸佛之清净坛城”“万法”是什么?一切的现象,包括轮回。显宗会说轮回是五浊恶世五毒显现的,而这里说“万法乃是诸佛之清净坛城”,什么情况啊?怎么这么不一样呢?当然不一样,不同的见解。大圆满说:一切显现即一切万法,都是自心本性即胜义菩提心能量的展现”,这当然就是清净的。如果从金刚乘来说,报身佛本尊是清净的,所以从报身佛的层面看,一切显现都是清净的。我已经讲了好几天了,大圆满是自解脱道;金刚乘是转化道,就是把不净相转为净相,你不可能看到这些还是懵的吧?一定要听,还要听明白,然后要消化成为自己的,否则一直是我的,对你没什么用。

 

好了,今天就讲到这儿。

 

课后答疑

(无央老师边念大家在网上提的问题,边解答。)

 

“这部密续汉文有翻译吗?”有,但是你直接看这些古代密续的翻译文本也不太容易懂,因为古老的密续很难翻译准确,即使翻译出来了,没有讲解引导也不容易看懂。我现在讲解的是什么?我现在讲解的是对密续的讲解,我是在讲解一个讲解。因为《无上之源》第一部分主要是来自Bairo‘drabag“外若均崩”《毗卢精义》这个著作里面的,第二部分是南师关于《菩提心普作王续》精华的讲解。讲解你不一定看得懂,更不要说看密续原文,一定要了解这一点。

 

密续都有非常古远的历史,而且不像佛经那样有那么多的翻译。佛经有好多翻译大师,最著名的就是唐三藏玄奘法师,以前还有很多的大翻译家。这个人翻译一些,那个人翻译一些,慢慢地,我们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得到更多的学习材料,而且很多人讲解这些经,我们就能懂。现在中文版的密续有几部?很少!对密续的讲解,你还不一定能懂,你看这个已经翻译得很平白了。主要的原因是在这个领域当中有太少的人懂,有太少的人有这个传承,有这些理解。又有知识又有传承又有实修,的人在这个时代非常少。

 

南师把心部、界部、窍诀部三部的根本密续主要的都讲过了。比如:窍诀部的根本续《声应成续》(也叫《应成根本续》)还有《日月和合续》;界部的主要密续《界部金刚桥续》等;心部主要是《菩提心普作王》《大鹏展翅飞翔》《不落胜利幢》《大力震动》《石中熔金》《美炯——大圆满之奇迹》(也叫《本初胜妙》)。

 

南师非常注重大圆满心部的讲解,他对心部密续讲解得最多。大圆满界部密续也讲过一些,窍诀部的《声应成续》也讲解了。英文版的《声应成续》也要翻译完了,然后还要校对和编辑,之后我们会慢慢地翻译成中文。如果直接从藏文翻译中文,就像那些精通藏文翻译的堪布们,如果翻译这些古代的《声应成续》这样的,也是头大的事情。因为这是非常深奥、非常难的东西。

 

南师花在《声应成续》上的时间非常漫长。因为《声应成续》是大圆满第一部密续,它不仅是大圆满教法的来源,也是一切教法的来源。无垢友尊者对《声应成续》的注释有两种版本的来源,一种是来自哲蚌寺的版本,一种是来自噶陀寺的版本。南师把二者互相比对,发现两个版本里面各自都有不少错误。因为经过一些传抄,抄的人的理解能力、文化水平、书法、觉知能力等等,如果不是很完美的话,就会有出现很多错误。

 

南师订正了两种版本的错误,并把它们输入到电脑里。他一开始觉得:“这个大部头,我可能一辈子都完成不了”,但是南师有个极其珍贵的品质,就是特别踏实地去做这些工作,一天做不完,我做两天,两天做不完就做三天,一年做不完就做两年,两年做不完就做三年……他一直这样坚持,花了很多年时间,后来终于把《声应成续》的无垢友尊者的论释版本整理出来了。这是我们这个时代从来没有过的,是独一的版本。

 

无垢友尊者的注释,隔了这么漫长的上千年,已经没有多少人懂了。你们不要问五明佛学院有没有,无垢友尊者关于《声应成续注释》(的编辑版本,除了南师这里),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没有。噶陀寺虽然有这本书,觉海堪布他们整理了一些书,但是没有做这些编辑校对的工作,都是一些古版的,然后重新印刷出来了,仍然有很多的错误。南师不但把两种版本比较着重新编辑校对了,输入电脑,并且还召开法会讲解了。这是这个时代的瑰宝。

 

很多人听到这一点就天天追着我问:“什么时候出《声应成续》的中文版?”听到这样的问题我就摇脑袋,没办法,出了也没用,你看不懂。如果说南师对无垢友尊者《声应成续》的论释再讲解,这个我们有可能看懂,否则就算翻译成中文也是“它认识你,你不认识它”。就算《无上之源》这本书翻译得蛮直白的吧,但是如果我不给你一段一段讲解,你是不是很多地方就这样看过就看过了呢?觉得“哎呀,好深呀,好了不起呀!”你是不是真的能懂呢?这就很难说了。

 

“龙树头上的蛇是什么意思?”Nagarjuna“那嘎诸那”,龙树名字里的“那嘎”就是龙的意思,蛇属于龙族。在印度“那嘎”有很深的意思,比如Shiva湿婆(佛教里称为大自在天,在印度被认为是上帝的化身)头上也有蛇。蛇有一些不同的涵义,有的时候表示“清凉”,有的时候表示烦恼障碍,有不同的说法。据我所知,龙树是跟龙族有关系的,所以他的名字里有龙。后来他从龙宫里,也有说在佛塔里,取出佛陀在报身层面讲的一些大乘教法,他也在龙宫里取出了一些宝藏等等,就像获取伏藏一样。这跟他的种姓有一些关系,跟他的前世有一些关系。

 

“觉知到自己在看书,这个觉知是觉性在自知自明吗?”觉知到自己在看书,这当然也是觉性的自知自明作用的一部分,否则你没有这个自知自明的作用,一个纯粹的“知”pure knowing这个作用,你连这是书都不可能知道,你也不可能知道自己在看书这件事。虽然这叫“二元觉知”,但也是我们觉性作用的产物,只不过是由于你不了解,或者说你还有一个原始无明,你不觉得这本书是你本性的一种展现,所以你还是有二元对立——“我在看书”。虽然如此,这样的觉知也是很好的,已经是很好的,因为你在训练“我在时刻观照自心”。我们只有保持觉知观察到自己的状态,时时观照自心,才有可能从烦恼当中解脱出来,否则你有烦恼都不知道。你在生气,你在折腾,你在执着……你都不知道,那就叫散乱,那就叫攀缘,那就叫轮回。

 

你知道自己在看书,这是很好的,但这不等于就是明觉。明觉意味着你觉知到自己在看书,但是明觉意味着超越了这个自己、书、在看书、自己在看书这个主客对立的状态,它是那个纯粹的觉知。什么叫纯粹?没有被概念污染。你有“我”这已经是一个概念了,“我”就是轮回的开始,你要真正懂得大圆满的精华,“我”也是轮回的结束。

 

我们现在回向。(回向 略




标签:无上之源 无央 大圆满三部 心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