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三部
+

    ◆内容摘要:......我们的见本来就具备所有的证悟的品质,所有的众生就已经具足了法、报、化三身,只是你没有发现,没有觉察到,没有认证到,所以这里就是说这个“陇竹”不是一个能够追求到状态,就像很多大圆满祖师说的,追求证悟本身就是一个障碍。因为证悟或者说心的本性,不是一个可以被追逐的对象,它就不是一个客体,不是一个东西,不是任何一个所谓的对象,而是心的本来状态。
作者:无央老师
来源:无央之界论坛
阅读:509

大圆满根本续论《无上之源》法会文字(第37期)

大圆满根本续论《无上之源》法会文字(第37期)


2020年5月9日《无上之源》法会文字(第37期)

 

    解:无央老师

文字整理:清淮

                中文校对:化工85

                英文校对:慈悦

                藏文校对:慈悦  

                编   辑:晨曦

                审   定:Xiaolan

 

 

目录

2.5.4.58.2酿交 2

2.5.4.59 大圆满证悟不可追逐 3

2.5.4.60 有所修和无所修 4

2.5.4.61 大圆满见与明觉无别 9

2.5.4.62 彻却的不同方法 10

2.5.4.63 信根最重要  11

2.5.4.64 桑耶寺发现梵语版 12

2.6 第三部分《菩提心普作王节选翻译》 13

2.6.1 翻译方法说明 13

2.6.2 根本续 15

2.6.2.1关于本初显现之教法 15

2.6.2.1.1介绍章节 15

 

提示:提示:按住ctrl键,把鼠标放在目录标题上单击,便可以直接进入标题单元的内容。另外,讲解中引用《无上之源》原文不全,请大家对照《无上之源》阅读无央老师的讲解文字,利益不可言说。

 

我们修阿底上师瑜伽,然后唱金刚歌。

   

我们这个《无上之源》引发了广泛的兴趣,目前为止大概至少有七八百人参与了学习,经常在线的有六百多人。我们学习大圆满心部的这个密续,南开诺布仁波切说过,这是一个学习大圆满的必须的基础,非常的重要。所以这些相关的有兴趣的人,一旦你开始学习并且获得了相关的这些传承之后,你可以联系我们的流通处请这个法本。如果你没有这个书的话,很多细节你不知道我们在讲什么,所以一定要尽快地获得这本书。

 

我们上一次讲到了第六十七章,在电子书的79页,已经讲了这本书的将近百分之七十了。我们有必要把第六十七章再重新学一下,上次也没有完全讲完。

 

(念诵原文 略)这就是我们之前也多次提到的大圆满不同的禅修方式,就是当我们面对念头或者情绪,或者被外界影响的当下应该怎么做?这里面谈到了两种方式,一种叫“惹交”,一种叫“酿交”。“惹交”就是我们需要觉知到当下发生的事情,比如我们观察到自己,我们注意到自己有一个念头,尤其是一个比较粗大的念头,也就是说它很有力量,可能一下子把我们从当下带跑。这里举的例子是说:昨天晚上吃到那道菜特别棒,我想再吃,不知道还有没有,等等。那么这个当下,比如说这样的一种很强大的念头,作为大圆满的修行者,我们就会有不同的对待方式。首先我们要觉知到它,对不对?然后我们进行所谓的改变,改变这个状态。也就是说我先觉知到它,然后可以做一些处理。

 

2.5.4.58.2酿交

 

同时有另外一种方式来对待。“另一方面,‘酿交’的意思是任何好的或者坏的念头生起,无论有什么样的干扰因素发生,我们都不去分别判断它,而是保持在那个刹那,在其自身的状态中,就这样,我们让它自行消失。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没有开始观察正在发生什么,如果一个念头生起,我们立刻让它处于其真实状况里。这样一来,念头就消失了,就像海面上升起的一个海浪,立刻又被吸收回去了一样,这就是‘惹交’和‘酿交’之间的重要的区别,但是为什么需要修‘惹交’呢?自解脱修法的原则是以‘酿交’为基础的,并且真正的修行者运用它要比‘惹交’多得多。尽管如此,‘惹交’的修法对于那些没有足够明性的人,或者那些不能够准确地找到觉知当下的层级的人来说是有必要的。”这个觉知当下就是明觉。(念诵原文 略)

 

我读了这么长长的两段,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大概听明白,就是说我们面对同样的情绪烦恼,显宗是出离道,那就是说:拒绝,我拒绝生气。就是说我发现自己生气了,有情绪了,情绪生起了,那么显宗的方式就是:我不可以生气。因为生气啊,嗔心啊,它可能会带来很大的恶业,会造业很大,“一念嗔心烧毁功德林”,对不对?这是显宗当中很著名的说法。那么在金刚乘当中可能不仅仅是拒绝这个,因为他意识到这一切都是有价值的,情绪、烦恼也可以转为道用,所以他去转化,比如说刹那间自己转化忿怒本尊,这就是转化道的方式。

 

但是大圆满的方式就是刚才提到的两种,一种叫“惹交”,“惹交”就是说我觉察到我的愤怒,然后我融摄它,我放松,我觉知当下,等等等等。就是说它有一个过程,先觉知到,然后再做出一个反应等等;有的时候仅仅是觉知而已,没有进一步的反应,没有进一步的作用。这是一种方式。

 

第二种方式叫“酿交”,“酿交”刚才读了半天,这个意思就是说:什么东西发生的当下不去管它,不去判断思维分别。比如说你生气了,生气就生气了,然后不去判断思维分别,但是你没有卷入到其中去,你是保持一个超然的态度,因为你知道这不是你的真实的状态,所以刚才你是有生气的,那么现在你不卷入到其中,你什么都不做,不去判断思维分别它,保持在这个状态当中,这样它就自己消失了。所以这就意味着你需要有一点明觉的基础,已经有了明觉的基础,那么你当下就什么都不做,让它去,它自己就消失了。但是这并不容易,所以一般来说,作为大圆满的修行者大多数人能做到的也许是第一种,就是“惹交”的做法。

 

它举的例子就是,小孩子生气的时候,有的时候很烦他的父母,但是他的父母并不会真的很生气,但是他们会表现出一种生气的样子,这样的小孩子就会知道自己错了,所以这个时候父母是带着觉知的原则,对不对?就像我们先觉察到自己的情绪烦恼,然后也可以进一步地去应对它。先觉察到,然后你可以专注在这个情绪当中,然后放松,然后融摄等等。

 

但是“酿交”的做法就更加的纯熟,它并没有经过一个所谓的觉知而自解脱的状态,就像以前我跟大家讲过的大圆满里面说的“酿交”就是先知道,然后再自解脱——先知道再解脱。然后是生起就自解脱,叫“夏交”,“酿交”跟“夏交”差别在这儿,“夏交”就是生起就自解脱。还一种就是叫“让交”,就是非常的熟练,自动地解脱,就是像贼入空屋,我们举过这样一个例子,就是说当你非常熟练的时候,你情绪烦恼根本就没有对你产生什么影响。由于这种习气还存在,有的时候还是会有一些烦恼,但是对于纯熟的大圆满修行者,就像一个贼进到空房间一样,他没有什么可执着的,所以烦恼生起了,然后就自己消失了,这就是我们说的叫做“让交”。所以有不同的层面。

 

2.5.4.59 大圆满证悟不可追逐

 

好,然后我们进入到第六十八章。“这一章讲解了自圆满的本质,它可以用‘陇竹擦度麦巴’(Ihundrub tsaklu medpa)这个表达来概括:自圆满不是可以被追寻到的东西……”这里说的所谓的“陇竹擦度麦巴”这个原则。因为我们大圆满教法也会说要证悟,但是在所有九乘佛法当中,大圆满在这一点上是最超越二元的方式。因为我们说我们的见本来就具备所有的证悟的品质,所有的众生就已经具足了法、报、化三身,只是你没有发现,没有觉察到,没有认证到,所以这里就是说这个“陇竹”不是一个能够追求到状态,就像很多大圆满祖师说的,追求证悟本身就是一个障碍。因为证悟或者说心的本性,不是一个可以被追逐的对象,它就不是一个客体,不是一个东西,不是任何一个所谓的对象,而是心的本来状态。

 

所以大圆满讲的这个发心,发菩提心,也跟一般显宗或者加行道的发菩提心不太一样,我们是远离期盼和忧虑而发心。远离期盼、忧虑,有的时候是“忧惧”,一样的,就是忧愁、恐惧,远离期望和恐惧,这样的担忧都必须被超越。因为显宗的这种见解——我要追逐,我一定要发誓要成佛,我一定要想尽办法去证悟、去解脱——其实从根本上来说,这都是世俗谛的表达,没有一个所谓的没有解脱的人,也没有一个需要被解脱的人。

 

好,我们看第六十九章:“这一章是《普作王》第二部分的结尾。第一部分基本上是关于‘达瓦’的,”“达瓦”就是见,“是要让行者领悟大圆满教法的要义,而第二部分是关于‘多巴’,或者真实的知识经验,”其实就是真知,就是大圆满的经验,明觉的经验等等,“也就是修行者实际领会和体悟到的实相的层次。”这里已经把《普作王》的第二部分讲完了。第一部分是关于见的,大圆满的见就是明觉的生起,那“多巴”是基于明觉的展开的实际的修行经验。

 

2.5.4.60 有所修和无所修

 

好,第七十章。“第七十章是这部密续的第三部分也即最后一部分的首章。专门讲到‘冈巴’或者修的方面。”“冈巴”就是修嘛,见、修、行的修。“关于这点,它讲了‘有所修和无所修’。这是什么意思呢?‘有所修’是从相对的见地而言的,比如用我们的见相来观想坛城,尽管无论如何都要意识到所要达成的最终目标。”在这里翻译有点错误,不是“意识到”,realize在这是证悟,“无论如何都要证悟到所要达成的最终目标”,因为英文都是同一个词,realize在这儿不是“意识到”,是“证悟到“证得”。

 

(念诵原文 略)这就是所谓的“有所修”,这里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观想坛城,就是金刚乘的生起次第,自观本尊、坛城,这个时候,我们会用自己的见相,就是vision,跟我们的眼根有关的境界,这叫见相。比如说我们会看一幅唐卡,比如说时轮金刚的坛城是这样的,然后我们观想自己成为时轮金刚,我们处在这个坛城当中,这跟我们的眼根当然是有关的。关于圆满次第就是气脉明点,它这里说窍轮,也就是脉轮、脉道等等,比如说拙火就是都是跟气脉(扎龙)有关的,所以我们需要知道它的目的是什么。

 

(念诵原文 略)所谓的“有所修和无所修”,其实就是我们说的世俗谛和胜义谛的原则。比如说我们进行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的修持,直到我们证得最后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不二的究竟状态,也就是大手印的状态,那么这些修法实际上都是在世俗谛的层面,尽管你在观想本尊、坛城,因为你还是处在二元观当中,对不对?虽然你已经观想自己成为本尊了,但这只是你心意识层面的一种稳定的明性的显现,并不是你已经究竟证悟了本尊。需要证悟本尊还需要在生起次第的稳定的自观坛城、本尊的基础上,再加修气脉明点,就在自己的身上。因为自己这个时候已经观想为本尊了,而且已经稳定地处在这种自然的明性的显现当中,所以在这个基础上再修气脉明点。但是直到业力之气完全进入中脉,这样证悟了圆满次第,并且生圆次第这个时候从二元状态、二元的这种幻相、心意识的造作变成了真实的状态,因为它超越了这种能所对立的状态,所以这个时候才真正叫无所修。因为你已经证悟了本尊,证悟了本尊意味着证悟了究竟的状态。这是金刚乘的方式,不是说大圆满。

 

因为胜义状态或者究竟的状态不能通过二元的方式来制造或者产生,必须克服二元状态,所以从大圆满的角度来说,金刚乘的,比如生圆次第,看起来好像是通过生起次第,然后变成本尊,然后通过圆满次第气入中脉,我们似乎是通过气脉明点完全获得了证悟。但从究竟的角度来说,南师说过,所有的这些金刚乘的生圆次第最终都必须在圆满次第的最后生起乐受。有的时候开始是热受,然后是乐受,这个叫“觉德”(32:08)“觉”就是热受,“德瓦”就是乐受。先有热,生起一些内热,这就是为什么修拙火之类的一些内热的修法,然后在热的基础上慢慢会生起乐受。乐受也不是究竟的,我们最后在气入中脉生起的这个乐受的基础上,反观是谁或者是什么处在这个乐受当中。

 

所以这一点本来就是大圆满的直指的精髓,我们一直在讲,如果你听了这个课的话。整个大圆满的精髓都在这句话上:是什么在体验这一切?是什么觉知到这个乐受?都是在非常细微的,仍然是能所对立的这种空或者明或者乐的经验当中反观是什么处在这个经验当中。

 

这样我们就知道,所有的证悟最终发生其实是一样的,但是大圆满是直接来的,因为它从直指开始就已经告诉你这个原理。所以大圆满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根本不需要什么什么多少多少年,几个辈子等等,那些之所以几个辈子是因为他们没有明白大圆满。所以我们现在看到很多很多各种各样的说法,有的说:大圆满我们这个修不了,我们再结合一个净土宗。前两天还有人在群里发广告。我们需要了解这些根本的说法到底是怎么回事。比如说法王晋美彭措的确也教过这种方式,就是他教了大圆满,他也教了密法的这种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的净土修法,但是有的人就据此认为大圆满只有少数的根器的人可以证得,大多数人证不到,所以还是加上一个净土宗比较保险。在群里发广告、发这些文字的这个人,他就依照自己的见解写了一段。

 

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引用这些觉者的教言,像法王如意宝他们这样,没有必要自己再去添油加醋,你添的那一段往往就是错的那一段。因为在法王晋美彭措的教法当中,大圆满当然是最高等、最精华、最重要的部分。实际上整个五明佛学院最终的要修学的目标就是大圆满,因为他是一位大圆满上师,他不是一位净土宗的上师,这个净土的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修法是藏传的净土,也是密法的一种,那么它的方式只能说是作为其中的一个辅助的修法。并不是说修不了大圆满,所以要结合净土,不能这么理解。

 

因为纯正的大圆满见解就是,我一再引用密续当中说:大部分的大圆满修行者都可以在法性中阴当中证悟报身,这是第一。第二,那些一生无法成就,没有办法在法性中阴当中证悟报身、一生成佛的人,那么他们最多两辈子、三辈子等等(成就)。有些是密续,有些是来自密续的论释等等的一些公认的说法:当你获得了大圆满的传承,那你在下一辈子投身转世的时候,在非常年轻的时候,有的说了一个具体的年龄,比如25岁之前就可以获得大圆满的教法,然后继续修行,很快地可以获得证悟。

 

所以没有必须结合这样的说法。只是说有的人无法理解大圆满,那他没有按照大圆满的方式修,他当然可以去学净土,他可以学别的,因为法王晋美彭措也教了别的金刚乘的修法。并不是说大圆满好像是不够完美,九乘佛法每一乘都是完美的,都是独立的解脱道,不是说必须结合显宗。所以我们要了解这样的见解,那些自己添加一些自己的分别念到了上面,然后很多不明就里的人以为:“哦,原来是法王如意宝这么说。”他没有这么说过!大圆满必须结合净土,这是荒谬的说法。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九乘佛法每一乘都是独立的解脱道,大圆满不需要依靠任何的乘,不需要依靠任何的法门。

 

但是就像南师也一样,他教的都是大圆满,他也教了一些辅助修法,对不对?辅助修法他也是用大圆满的见去摄持。大圆满的见去摄持意味着我有大圆满的见,然后我修的这些法,比如说也有一些金刚乘的修法,这些都是叫阿努瑜伽的修法。阿努瑜伽,本来它的基就跟大圆满是一样的,也就是说知道众生的本性是本来清净与本自圆满的不二。所以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把金刚乘的修法融摄在大圆满里,一些世间事业也可以被融摄进来,相应于那些有因缘的人,或者说有这种需要的人等等。所以当你修学大圆满的时候,你遵循大圆满的见、修、行、果来做,很快可以获得解脱,当你有传承,有教法,有正确的引导,那就足够了。

 

最差就是你这辈子由于一些原因可能听不懂上师在讲什么,你由于某些原因没有去实践这些教法、这些修法,的确有这样的人,对吧?比如说他已经年龄很大了,心也很乱,最重要的并不是年龄大或者小,关键是很多人非常散乱,所以在讲解引导的时候,在延续着自己的一些习气、散乱、妄想,对吧?或者说还是在延续着以前的那些概念,那些以前旧的模式,这样当然就不是大圆满的方式,对不对?所以如果是这样的情况,那么他可能一辈子不一定能够解脱,因为他根本就没听懂。比如说我讲阿底上师瑜伽怎么做,它代表什么,怎么做,然后怎么放松、反观,他都听不明白,或者说心太散乱了,就是说听了一遍,然后再也没有去做,你说这种情况他怎么相应?他怎么处于这个状态当中,是吧?

 

所以并不是说大圆满不足够(让)你一生解脱,而是说有一些人实在是根器太差。这个根器不是一个天生的多么聪明,或者前生修得多好,不是这个根器。根器关键是你的闻思修,今生的努力,这是最重要的。过去世的聪明啊,智慧啊,修得多好多坏,那是相对的,相对来说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把握今生,所以大家一定要了解这一点。就算是以前有一些大德说过修大圆满同时也可以有别的辅助修法的话,他并不是说大圆满不足够你解脱。如果是这样的,那就违背了大圆满密续当中的原始的教言,这是不可能的,真正的大圆满上师永远不会这么说。

 

第七十章里面提到了所谓的无所修,就是刚才提到的胜义的状态不是通过二元的方式来制造的,就像刚才我说了半天生圆次第好像有种种的有所为的修法,比如说观想坛城啊、本尊啊、气脉明点,这都是有为的修法,因为它不是处在心的本性当中,而是在观想,对不对?造作,虽然是很有价值的一个造作,但是毕竟还是二元心的造作,毕竟不是超越心意识的状态,所以它当然是一个有所修。但是最终的证悟,包括大手印,所有的金刚乘都是大手印的方式,不管它是红黄花白哪一种传承,所以最终来说,它必须走这个禅观之道,也就是说超越能所对立的这个胜义状态、本来状态。在这个状态来说,它当然是无所修。所以大家就明白了:不管是显密还是大圆满,最终还是通过大圆满那个原则一样地来获得证悟——就是禅观,而大圆满从一开始就进入到禅观当中。

    

下一段:“通常佛教的禅修是以‘寂止’(shine)或者‘定’(samatha)来开始的,接着是进行‘朗通’(lhagthong)或者‘胜观’(vippassana)。要达到可比作平静大海的寂止状态,行者要进行有或者没有所缘物的专注。因此,所有这些修法的原则就是安住在一个既不造作念头,如果念头生起也不阻挡它们的状态里……”

 

这一段就是在说寂止,通过阅读应该是很清楚了,是吧?简单的归纳一下,就是说佛教的禅修总是在止和观这两种当中,对吧?释迦牟尼佛说过:“止能生定,观能生慧。”所以佛教是戒定慧这三学。如果没有生起智慧的话,是不可能获得解脱的。所以你一定要了解这些所谓的止观的原则。

 

这里比喻所谓的寂止就像一个平静的大海的状态,那么这里面专注的话,有有所缘的和无所缘的,这以前我们都讲过的。你可以专注在一根蜡烛的火焰上,但不要去思维,因为思维意味着造作,然后一直专注专注,不管什么样的事情发生都不离开这个专注的对象,这样慢慢地就生起了“涅巴”,就是定,实际上就是寂止的一个名字。然后,我们不可能长时间处于这个状态,总是会有一些念头生起,就像鱼跳出水面,但是慢慢地你不被它们影响,你不去追逐这些念头,不跟着跑,它就自己会慢慢消失或者减少。这样慢慢就达成一个定和念头的持续的交替,但是没有受念头的影响,这个就叫做一般说的寂止。

 

好,下一段。“‘朗通’通常是指某种与真实领悟相关的特定经验。实际上很多修行者主要是在乐受、空性和明性经验的基础上来判别胜观。通过修法,行者会有许多经验和觉受,所有这些在某种程度上都构成了胜观的基础。然而真正的胜观,尤其是在大圆满里,是明性的大增,而这个只有在真正见到了明觉的状态的时候才会发生……”

 

这段是在说朗通,朗通就是胜观。寂止和胜观就是我们说的“止和观”。通常修行者就是在乐受、空性和明性,就是我们说的空、明、乐三者来判断胜观。那么真正的大圆满教法里面说的胜观是怎样?是明性的高度的增长,这个状态只有在见到明觉以后才会发生,所以大家要了解,大圆满讲的胜观跟显宗讲的胜观或者观不是一回事。梵文都叫“毗婆舍那”(vippassana),但是大圆满讲的“观”是基于明觉的基础,已经见到明觉。听过我讲解过心部四禅观的人应该知道了我在说什么,就是比如说我们心部四禅观的第一个叫大圆满的寂止,它的藏语叫“涅巴”,就是寂止,这个时候有有所缘的止和无所缘的止,有的时候翻译成有相止和无相止。那么通过这种修行方式,尤其是无相止,无所缘的专注,我们可能发现到明觉,见到心的本性。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去结合各种动态来禅修,也就是试图在运动的,比如我从座位上起来,而不只是坐在坐垫上,我开始走路,我开始做饭,我开始活动,这个当下我试图继续安住在明觉的状态当中,这就叫作融摄运动,在动态当中还是可以融摄在心的本性当中。这个的前提就是已经认识了明觉才有可能,否则是没有这种可能。

 

所以这个胜观实际上也意味着明性的大大地增长,也就是说你已经有了明觉的基础,你在行住坐卧的当下可以融摄这些动态。这意味着你的凡夫心大大地减弱了它的活动,然后你的光明、你的这种明性更加地增长。因为我们的二元心、我们的思维心、凡夫心对我们的束缚越大,我们的明性就越低,所以真正的大圆满行者不总是在思考、思索,他们更多的是放松了自己的所谓的思维,放松了自己的各种概念,所以这样他的明性就会大大地增长,融入到他的活动当中去。这是我们说的大圆满讲的“胜观”,融摄了运动。

 

好,往下一段:“然而,如前所述,佐巴钦波认为只有唯一的大圆满的层次。”就是我们之前说的“大圆满只有一地”,对不对?大圆满只有一地,那就是明觉之地,明觉的这个层面,其他的都不是明觉,仅此而已。“这样一来,就不能够说‘寂止’(shine)到达了某一个点上,然后,在那之后胜观开始了……总而言之,寂止和胜观是在同一次第之上,就像定的状态和念头的运动一样……无论你称它为寂止或者胜观,实相从来都是保持如一:寂止就是胜观,胜观就是寂止。无论如何,它们的最终目标必须和明觉之见一致。”

 

所以在显宗当中,止和观总是二元的方式,因为“止”就意味着我在专注一个对象,不散乱,我们的能观跟某一个所观的所缘物一直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越来越深入,越来越稳定,就是所谓不同的禅定的层次,但这一切都叫世间禅定,都叫世俗谛的状态。但是大圆满我们讲只有一地,那就是明觉之地,也就是说大圆满认为其他二元的状态,不管你是什么禅定还是散乱,其实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二元对立的。所以唯一有价值的,对大圆满来说,就是超越能所对立的这个心的本性状态,如果你一定要管它叫禅定的话,那我们称之为出世间禅定,因为它没有主客的概念,没有一个能观专注在一个所观。

 

所以就像刚才举的例子一样,云和天空,其实云也是天空,天空也是云,所以寂止也是胜观,胜观也是寂止。只是在二元的相对的或者世俗谛的层面,你觉得专注就是寂止,运动就是观察,就是胜观,但是在明觉当中,在空明不二的状态当中,比如说猛喝一个“呸”,然后当下知道这个空的,它本身就具足止和观的两种特征,而且这个时候由于它没有散乱,所以你可以说它是有寂止。但它并没有专注在一个地方,还有一个自然的、赤裸的明性,没有被概念束缚的本来的觉知,所以你可以称之为胜观,但是止和观在这一点上没有分别。所以这就是我们说的止观不二的明觉,也叫止观平等,或者叫定慧等持。这个时候定和慧没有分别。

 

“生起即自解脱,还不太懂。”当然你不懂,因为生起即自解脱,这是一个最高等的大圆满修行者的状态。一开始是知道,然后再自解脱,这叫做“夏交”。一开始知道,然后是生起自解脱,最后是自然自解脱,生起自解脱叫第二个阶段。先把明觉弄明白,别的都不要着急。

 

2.5.4.61 大圆满见与明觉无别

 

“第七十一章 这一章讲解了‘达贡叶蔑’(tagong yermed)的原则:见与明觉的无别……”所以“达贡叶蔑”字面意思就是:达瓦就是见,贡就是修,就是见修无别的意思,见和修没有分别。千万不要望文生义啊,在大圆满教法当中,见并不仅仅是“我产生一个什么见解,我认为心的本性是空的,然后它又有能知的这个明的方面,所以它是空明双运”,这个就叫彻头彻尾的判断思维分别得出的见解,这个不是大圆满的见。大圆满的见是,“啪”(老师猛拍掌),你刚才听到我猛拍一下掌,当下是什么知道你一片空白的那种状态?这个是现量心处在它那个真正的、纯粹的知的层面,没有概念,没有判断分别,这才是我们说的大圆满的见,它不是一个什么什么头脑的哲学的观点、一个世界观,不是这个意思。所以大家一定要了解这个区别,因为有些新人可能不太清楚什么是大圆满的见,大圆满的见是现量见到心的本性。

 

见和修,修是什么?修是基于大圆满的见,基于这个明觉的经验,也就是现量见到心的本性的这个经验,这叫明觉,然后去进行禅修。那我们的修就有一些具体的修法了,大圆满三部——心部、界部、窍诀部,上师瑜伽呀、各种窍诀等等。所以在修当中,我们总是要处于这个见当中,这就意味着不光是发现了明觉,然后要稳固,然后反复地串习,然后要融摄,用我们的这个经验、明觉的经验来融摄这个身语意的二元状态,这就是所谓的大圆满的“贡巴”,也就是修。所以大家要了解见和修并不完全是一样的。修就是基于见开始融摄我们的不同的层面,修也包括巩固它,也就是椎击三要第一要就是大圆满的见,第二要就是修,第三要就是已经完美了,完全融摄了。

 

    “第七十二章,这一章大体上继续讲解了这个根本问题。”所以还是在讲解“达贡叶蔑”。

   

2.5.4.62 彻却的不同方法

 

“第七十三章,教文在这里讲解了持续安住在明觉状态里的方法。讲解了关于彻却修法的不同方法,其中的含义无法以寥寥数语轻易说明。”讲解了彻却的不同方法。彻却传统的方式,我们说过多次,叫做“四安住”,对不对?有的地方翻译成“四直定”:如山安住、如海安住、明觉安住、相安住或者叫境相安住。但是彻却不要说总是用这些方式来理解,就像是说心部你也不要总是用心部四禅观来理解,因为大圆满虽然有这些模式,什么三三三、四四四,因为人有身语意三门嘛,然后身语意三门无别的时候就是四个嘛,所以说如山安住讲的是身,如海安住讲的是语,明觉安住讲的是心或者意,境相安住就是说已经超越了所有。但是你不要说到心部就是用四禅观来理解,说到界部就用四身印来理解,说到窍诀部的彻却就用四安住来理解,这都是很模式化的理解。尽管这些法义是真实不虚的,但是我们有很多学习心部、界部的方式。

 

比如说我们在学习这个密续的时候做了各种的引导,实际上就是直接区分心和心的本性。比如说我总是在“呸”,总是来吓你们,一会拍掌,一会拍桌子,一会“呸”,当你明白我在做什么的时候,你就慢慢从这个凡夫的这种境界当中能够看到心的真实状态,所以这就叫做直接区分心和心的本性。这里我并没有使用什么心部四禅观,对不对?止、观什么的都没有,这就是直接的引导。所以有的时候心部是非常直接的,甚至比别的都更加直接,尤其是原始的大圆满的心部。

 

“第七十四章,这一章也是解释了修法,也差不多是对明觉之见的介绍。通常那些具有心智倾向的人们热衷于尽其所能地多看论著和解释。然而,对一个真正的修行者而言,为了领悟根本含义可能几句话就足够了,就像本章的这几页一般。”对明觉的见的介绍,见其实就是明觉,明觉就是见。通常对那些有心智倾向的人,心智倾向就是那些天天喜欢用头脑去思维判断分析的那些人,他们会使劲要看论著,看解释。对一个真正的修行者而言,领悟根本含义,可能几句话就足够了。人有一个成熟的过程,有的人不一定说要修多少年大圆满才成熟,有的人学佛几年,他有足够的想证悟的这个发心,然后有足够的知见,听懂我讲的这一切,所以实际上只要你有这样一个基础的背景或者准备,听懂我讲的这些真的是非常容易的事情。

 

但是总的来说,我觉得听我这个课的人,应该说大部分的人还是很有收获的,从他们的反映,从他们每次的现场调查来看。所以这就说明大家并没有像这里说的这些具有心智倾向的人,因为那些人他们总是在陶醉于各种概念,比如说我在讲这些大圆满的引导,他就拿出他以前得到的关于佛教的一些看法,然后来判断,对吧?像这样的人,他们有一点类似于所谓知识分子的这种方式,就是把它当做一个知识来学习。但是我们不是要学习什么知识,当然这是我们的一部分,但是学习知识也好,明白概念、明白道理也好,都是为了发现心的真实状态,融摄一切幻相的状态,这是我们整个大圆满教学所有的目的。

 

这就是这几章要讲的。接下来更快地要讲了,太棒了,我马上就讲完了所有的第八十四章的要义。

 

“第七十五、七十六、七十七、七十八、七十九和八十章 所有这些章讲解了修道的本质以及持续这个状态的修法的各种方式。铭记下面这一点是有裨益的:有关《普作王》的修法,伟大的上师龙钦巴撰写过一个同样引述了最为相关段落的殊胜的引导手册。”大家要习惯于英文的翻译成中文的一些方式,有的时候定语特别长。龙钦巴也写过类似这样的一个殊胜的手册,就像我们现在的这个《无上之源》一样。这都是在讲修道的本质,持续这个状态的修法的各种方式。

 

“第八十一章 这一章讲述了《普作王》就像是所有密续的一把钥匙,尤其是心部。”所以你看这里高度的评价了我们这个密续《菩提心普作王》:所有的密续的钥匙,尤其是大圆满心部。

 

“第八十二章 这章描述了萨埵金刚对普作王的颂文。”萨埵金刚就是金刚萨埵,有的时候就这么叫,这是一个赞叹文。

 

2.5.4.63 信根最重要 

 

“第八十三章 这一章与所有密续惯常的那样,描述了适合接受《普作王》教法的弟子们的品质,讲述了哪些应该接受其传承的以及哪些不应该接受的。”哪些适合学大圆满,哪些不适合?其实很简单,有兴趣的就适合,没兴趣的就不适合。有的人呢,有兴趣,来学了,但是过几天他消失了,为什么?因为他并不是真的要来学大圆满,他可能各种好奇心,有的时候是把这个当做什么所谓的藏传佛教的什么课程或者讲座,他们完全不懂这是什么东西,连感兴趣都谈不上,因为只有知道是什么才谈得上感不感兴趣,是吧?所以不应该接受的就是那些没有真正兴趣的人。兴趣也就是我们说的意乐,或者说有这样的信心,这总是伴随着一定信心的,所以才会参与闻思修。

 

所以大圆满讲的五种根器当中最重要的根器就是第一种根器,叫做信根,这个信根(信心根)就包括了参与,包括了参与闻思修。我们现在听课就是闻思的一部分,然后跟着引导去修,之后获得了比如说阿底上师瑜伽这些传承,你就反复地去修,这就是闻思修。当你具备了这些品质,你实际上具备了大圆满最重要的修学的品质。

 

2.5.4.64 桑耶寺发现梵语版

 

好,最后一章,第八十四章。“最后一章提到了这部密续的其他名字,诸如‘达外麦陇’(Tawai Melong),‘见之镜’。由此《普作王》结束,由室利辛哈和毗卢遮那的翻译。”这个原文是乌金文,然后是室利辛哈和毗卢遮那翻译过来的,后来才被翻译成梵语。所以仁波切在这里说:最初的《普作王》很可能是乌金语写的,只是在后来被翻译成梵语。基本上没别的可能性,因为室利辛哈、毗卢遮那他们,尤其是毗卢遮那,他当时就是从西藏去到乌金国的,他当时不是去学别的,就是学翻译乌金语,把乌金语翻译成藏语。

 

“最初的版本从来没有被找到过……总之,任何对大圆满感兴趣的人都必须学习像《普作王》这样的教文,因为心部系列是关于本初状态的知识经验的必要基础,它对应于噶饶多杰的第一要(就是椎击三要的第一要):‘直接发现你自己的状态。’”也就是直指心性。在这里仁波切提到《普作王》最初的版本找不到了,就是以前的乌金文的版本找不到了,后来找到这个梵文的版本。

 

大家知道藏传佛教的历史上曾经有一些人,尤其是来自格鲁派的一些人士,他们否定大圆满教法传承的真实性,直到这个最重要的密续之一——梵文版的《菩提心普作王》被从西藏第一座寺庙(桑耶寺)发现,他们才承认曾经有这个古老的教法。它的原文是乌金文的,但从来都没有被发现过,有这个再翻译成梵文的,这一点我们要清楚啊。这种怀疑实际上影响是很大的,后来不光是在桑耶寺发现了这个古老的梵文版本的、古印度语言的《菩提心普作王》密续,而且在中国敦煌的莫高窟里也发现了诸如《觉性杜鹃》,就是“瑞巴库举”(藏音),这样一些古老的梵文版本的大圆满经典,所以就得到了人们广泛地承认。否则没有这些经典的话,时间长了,要追溯到古远的一个传承或者法脉,没有一些经典依据也是很麻烦的事情。

 

当然,实际上对于解脱而言,这些文献的考古啊,或者说这些说法并不是那么重要,但是在学术界,在世俗的领域当中,这样的说法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以至于格鲁派有一些人士,他们在格鲁派很兴盛的时候,他们会有这样的一些做法,否认宁玛这些大圆满传承的真实性,直到后来发现了这些梵文的经典。但实际上大圆满原始的经典并不是梵文而是乌金文,只是说乌金国当时也是整个大印度的一部分,所以它被翻译成梵文,在印度佛教里得到了广泛的流传,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桑耶寺能发现梵文版的《菩提心普作王》的缘故。

 

关于大圆满最古老的密续《声应成续》,南师曾经做过很多这样的一些文献方面的努力,这非常的重要。因为隔了很长的时间,比如在文革当中破坏了整个藏传佛教,几乎绝大部分寺庙都被摧毁了,很幸运的是在噶陀寺的一个图书馆里面还保存了很多当年噶陀司徒仁波所收集的一些重要的古代的经典,尤其是大圆满的经典。噶陀司徒仁波切是一世钦哲仁波切的外甥,他收集了很多这些文献,而且不光是西藏的,他还去了尼泊尔、锡金、不丹这些地方收集了当时能找到的所有的这些经典,这是非常重要的。文革期间他所有的书都被放在一个小房间里保存,文革之后,大概在80年代初,南师作为一个历史或者文化学者到北京中央民族大学(那个时候叫中央民族学院)讲学的时候,他在中央民族学院的一些藏族学生告诉他,在噶陀寺的图书馆里面有噶陀司徒仁波切收藏的无垢友尊者写的大圆满第一部密续《声应成续》的论释,这是南师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事情。

 

不但如此,后来他还在哲蚌寺,你们知道格鲁派的一个大寺叫哲蚌,哲蚌寺里面也有当年的嘉瓦仁波切的一个图书馆(就是藏书室)。无垢友尊者(大圆满最重要的祖师之一)写的《声应成续》的论释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哲蚌寺的,一个是噶陀寺的。南师将两个版本进行了比对,花了很长时间去校对,因为其中一个版本有的细节在另一个版本里没有,或者是有一些错误,语法错误等等,他就互相校对、比对,然后编辑、修改,然后输入电脑,花了他好多年的时间,好像六七年的时间,非常非常不容易!

 

所以我们有今天,我们坐在一个宝库上面,主要是由于我们的南开诺布法王艰苦卓绝的努力,他登峰造极的学问,无与伦比的智慧,我们是非常幸运的!

 

2.6 第三部分《菩提心普作王节选翻译》

 

由此我们结束了整个《菩提心普作王》密续84章的精要的要义的学习。不容易啊!我们讲了那么长时间才讲到这儿。接下来我们会开始第三部分的学习,《菩提心普作王》的一些节选的翻译,这些节选翻译当然是其中一些最重要的部分,因为涉及到我们建立自己大圆满的见,或者说关于明觉等等这些最重要的知见。鉴于发现心的本性这样的真实的大圆满的见来说,这些古代的根本密续的原文实际上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这就是我说的这本书当中最精彩的部分。

 

2.6.1 翻译方法说明

 

先来看一下翻译方法说明。《普作王》大部分是以七字或九字的偈颂写下的,就像几乎所有被翻译为藏语的古典梵语经文那样。这就必然要使用不会对教文增加任何实际含义的虚词和重复表达。为了要使教文尽可能地容易阅读和理解,我选择了松散的翻译,而不是紧扣文字。例如,一个重复了好几次的‘我之显现,即无上之源’的段落,我把它翻译为‘我的显现’。另一方面,在其他的一些情况下我不得不采用意译和附加释义【用方括号注明】来揭示教文的真正意思。即使如此,对诸如《普作王》这样的教文来说,没有一个基于现成的论释以及该传承的诸位上师(此处是指南开诺布法王)的解释的话,要翻译是不可能的。如果倒行逆施,去制造一个“科学的”翻译,那可能只会让我们面临对教文原意完全错解的危险。”

 

这显然是翻译阿椎阿诺·克莱门提说的,大家要记住这些人的名字啊,阿椎阿诺·克莱门提是我们大圆满同修会最主要的一位藏文翻译,也是跟随南师时间最长的弟子——阿椎阿诺·克莱门提。

 

“对藏文术语的使用,我已经将其限制在最小限度之内,同时把一些最为经常重复出现的术语根据语境翻译成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它们的中的一些如下所列……”就是罗列一些他经常使用的词,他为什么解释这些词呢?这些词虽然是一个,但是根据不同的上下文、不同的语境,他稍微改变一下表达方式,否则不大好理解。中文当中也有同样的情况。另外,刚刚我读的第一段里面说了,原文是七字或者九字的藏文偈颂,翻译成英文的话肯定是要增加或者减少些东西的,所以为了能够比较容易理解阅读,他把它翻译成散文。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因为藏文和中文,还有梵文的话,有可能在文字上比较能对应,比如说藏文有七字、九字,中文也可能有七字、九字,这个比较容易做到,但是翻译成英文的话,这个是没可能的。

 

如果你要勉强这么做,像我以前见过一个叫翁什么的人,他翻译的《唐诗三百首》,翻译成英文,我就发现有的时候他试图凑那些字数,我发现非常非常的别扭,非常难。但是当他没有为了凑字数达到一个形式上的相应的话,他转而着重于表达它的含义的时候,他就翻译得非常棒。这是80年代我看到的翻译发现是这样的,这里也是这样子的,他肯定要用散文,而且大家不要以为好像这样就不好。有的人会说:“哎呀,我们藏文直接翻译成中文,工整对照,看起来也适合朗读。”有的时候这么说是没错的,但是有的时候要表达一些甚深的法义,从现代语言的精确表达的角度来讲,其实翻译成散文更好,包括汉语也是如此。

 

因为你为了凑那些字数,你不得不牺牲很多字面的这种表达。也许你可以按照你自己的理解,觉得已经差不多表达出来了,但实际上读者读起来可不是那么回事。比如说藏语“乌金优机努姜灿,贝玛给萨东波拉”,这是莲师七句,“乌境国土西北隅,莲花花蕊茎杆上”,那么这个看起来还是可以的,但是稍微复杂一点的有一些细微的表达,像一些细微的见解的时候,你想为了凑字数,藏文几个字,你也几个字是非常非常难的。勉强这么做,你可能就牺牲了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它的意思;你达到了一些次要的方面,就是它的形式,形式上大家都是七绝或者九绝,七字或者九字,哪一个更重要?当然是意思更重要了,对不对?所以在翻译的这方面,这一点极其的重要。

 

所以我经常跟大家说,其实如果我们把这些大圆满教法从英文翻译过来,大部分的时候都非常准确,相反,你要是直接从藏语翻译过来,因为有的翻译他们就喜欢这样去凑字数,反而你可能看不懂。慢慢你们熟悉大圆满同修会这些文献,你们就知道了。

 

(念诵原文 略)

 

“我的翻译主要使用了藏扎寺(mTshams brag)的版本;然而,我也参考了其他三个现有版本:第一个是在《宁玛十万续》里,有顶果钦哲(Dilgo Khyentse)出版,第二个包含在《宁玛教传》里,而第三个是在《甘珠尔》北京版(Peking Kangyur)里……我还无法解决所有翻译上的问题,并希望在将来有机会修正任何可能已经造成的错误。”阿椎雅诺译师非常的谦虚,其实你看他是非常认真的,翻译这本书他参考了三本文献,然后他有他的标注的方式的意思,像2.2-6.6刚才这里解释的。

 

2.6.2 根本续

 

2.6.2.1关于本初显现之教法

 

好,我们大概的知道一些这方面就可以,然后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根本续。第一部分:“关于本初显现之教法 在色究竟天(Akanistha)之越量宫中,在诸法自性的天空之中,在法界虚空当中,在心的本性的所在之处,在无碍智慧的圣殿之中,普作王之本体、自性、能量和智慧之眷属显现而出……”

 

2.6.2.1.1介绍章节

 

这一段就是整个《菩提心普作王》密续的开始,这个教法是如何最初显现出来的。刚才读了这一大段,意思就是说,在最究竟的境界当中,如果说是某位觉者具体显现出来的层面的话,就是在色究竟天的越量宫中。我们知道所谓色究竟天是在色界当中的一个层面,这个层面是所谓的一生补处佛的地方,就是他在成佛之前、他显现为一位觉者之前他总是在这个色究竟天里,但实际上这个层面跟最究竟的一切的层面,包括心的本性,包括法界虚空、诸法自性等等,其实本质上都是一个意思。就是在最究竟的层面当中,我们的普贤王的本体、自性、能量和智慧眷属都显现出来。法身云集之众是其本体之眷属,报身的地、水、火、风、空的元素的云集之众是其自性之眷属,化身的云集之众是其智慧能量之眷属,所以化身层面就是轮回的层面,包括三界的众生——欲界、色界和无色界。

 

还有那些安住于他们究竟的本体的状态,本体就是空性的意思,包括修各种瑜伽——阿底瑜伽,阿努瑜伽,玛哈瑜伽,这是三个内续部;萨埵瑜伽就是本尊瑜伽的意思,就是外续部的修行者——他们的本体、自性、能量的根本状态都是不可分离的,所以所有的过去、现在、未来诸佛,都与其本体不可分离。实际上,一切众生都与其本体不可分离,因为一切众生实际上也都是所谓的未来诸佛。

 

第二段:“然后,为了加持所有眷属并让他们能够认识其本体,此无上之源,清净圆满之识(译注:直译为‘清净和完全的识’),把他们融入其心性之中,并使自生智慧在他们全体面前清楚地显现出来。”

 

这里要稍微的解释一下,因为“清净圆满识”的英文就是pure and complete consciousness。所以这个“识”就是consciousness。但是这个consciousness,那些没有足够深厚的佛教及大圆满知识的英文阅读者最好不要立刻就联想起其他的,比如说眼耳鼻舌身意,比如说意识,因为consciousness在日常生活用语当中就是意识的意思,也是我们佛教里讲的第六根、第六意识。但是实际上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都是consciousness,都是这个识。所以它的本质并不只是意识,它是“识”的意思,甚至我们这里也翻译成识。而这里的consciousness就是pure and complete,pure就是纯粹的,complete就是完整的、完全,所以我们翻译成清净和圆满,或者说纯粹和圆满,纯粹和圆满的识。但这个识既不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前六识,也不是第七末那我执识,也不是第八的阿赖耶识,但我们也没有称为第九或者第十识,我们没有去排这个数,因为我们对这个不感兴趣。我们只是叫它清净圆满识,很简单,本来清净、本自圆满简称清净圆满识。

 

那这个识,我们就知道了啊,意思是觉性consciousness。因为consciousness英文这个词也有觉性的意思,只不过是它最普通的英文里面,你查个字典:“哦,原来consciousness就是意识的意思。”有的时候,有一些非常浅薄的人,当他对你有意见的时候,然后他查一下这个字:“哦,觉知这个词,看下字典,觉知就是呈现的意思,怎么你翻译成觉知啊?”然后他就来跟你唱反调,或者来质问你。所以这就好比你只看到一层世界,而别人看到了九层世界,你在一层世界骂那个第九层世界的人,就这个意思。就好像你学了一点点小乘佛教,然后你在说那个大圆满的人是错误的,就是这个感觉。所以那些懂得一点点英文的人,千万不要看到一两个单词,然后就开始:“啊,你这个翻译是错的。”你要知道我们经过了多少年的积累,多少个夜晚的煎熬,多少次的斟酌才提炼出这些词,所以你千万不要轻易地去下一些判断。因为我知道这是很普遍的一种现象,就因为他觉得自己懂英文。懂英文的人多的是。

 

我们现在就大概解释一下相关的翻译的词汇。所以这个英文叫作pure and complete conciousness。我把这句话再读一遍(念诵原文 略)。为了加持所有这些眷属,此无上之源把他们融入到心性之中。注意看这些词啊,很重要!就好像无上之源是一个人似的,他把他们融入到心性之中。无上之源就是这个清净圆满识,就是觉性本身。“使自生智慧在他们全体面前清楚地显现出来。于是,为了让他们全部进入法性(Mind)的状态”,法性这个mind,并不是一般的mind,意或者心。“他把他们全部重新收摄并集中到一个巨大的唯一明点之中,他们全部都安住在里面。”

 

大家仔细看这些段落,非常的有意思,非常的重要!也就是说呀,这个清净圆满识,也就是这个无上之源——觉性本身,为了加持所有的眷属,这些眷属呢,不是说是他的亲属,而是说所有的这些试图证悟真理的,他们在修不管是外续部还是内续部,还是玛哈瑜伽、阿努瑜伽、阿底瑜伽,以及所有的已经在报身的各个层面显现了一些眷属等等,总之,所有的众生都包括在里面。因为所有的众生还没有显现为所谓成佛的就是叫未来佛,是吧?现在已经在讲法的,这叫现在佛。过去讲过法的叫过去佛。那现在这个觉性本身,这个清净圆满识,为了让他们认识本体,本体就是他自己,把他们融入到同一个巨大的明点当中,全部安住在里面。

 

下一段。“萨埵金刚从这个巨大的自性明点中显现了出来。充满了喜悦,他带着虔诚信心,来到了无上之源、清净圆满识的面前……”萨埵金刚就是金刚萨埵。金刚萨埵经常问普贤王如来一些问题,在一些大圆满的密续当中,总是呈现出师徒问答录。金刚萨埵其实是报身佛,但是他显现为好像一个不懂事的学生在问上师一个问题,实际上这都是一种表演、一种形式,所以我们就知道萨埵金刚在这儿就代表着我们的心、凡夫的心。

 

这位上师,就是这位一切上师之师——无上之源,这本书的名字叫《无上之源》,就是最高的源头,然后就回答他的问题。但是你看一开始,跟其他的密续不太一样,就是一开始就说一切的众生都在他们的本体当中,在本体的或者说最究竟的层面当中显现出来。然后为了让所有的这些眷属、这些众生能够认识他们的本体、他们的本来智慧,无上之源把他们融入到其中。这就像一个上帝一样,因为这显然看起来像一个人,他有个目的,然后把他们融入到这个大明点当中。

 

大家学习这些密续的时候,不需要有一种好像是从故事的一个角度去解说一个东西,我们得试着从这些文字的层面,超越这些文字所表达的意思,然后领悟到它最深的层面的法义。

 

所以这个时候就显现为萨埵金刚又开始问问题了,他说:一切上师之师,无上之源!上师您就是这个离戏的明点吗?离戏就是超越概念,对吧?我们说过。刚才他不是说把大家都融入到一个明点当中吗?我们还说过一句话:大圆满就是“提累钦巴达促美巴”(1:54:38),也就是大圆满是一个大明点,就这个意思,“提累钦巴达促美巴”。就是大圆满没有角,是一个大大的圆的,没有角,没有局限的一个大明点。我们还说过,唯一的明点就是心的本性,就是这样一个层面。

 

然后他就说:上师,您就是这个离戏明点本身吗?所有的云集的这些眷属都是这个明点吗?所有的教法也是它吗?不同的劫数、不同的世界、不同的住所、不同天地宇宙都是一个明点吗?如果一切万法都是这个明点的本性,那又怎么会有什么是“一切上师之师”呢?又显现为好像一个源头呢?这些眷属显现是什么原因呢?他们又能传授过什么教法呢?不同劫数和处所怎么可能处在唯一的一个东西里面吗?比如说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怎么可能是在同一个层面呢?从时间上来讲不可能,从空间上来讲也不可能,对不对?这一切都超越了普通人的头脑的理解,所以我们要试图看到它后面传递的是什么意思。

 

“于是无上之源、清净圆满识回答说:大士,珍贵的什么什么人),专注在声音上,我将会向你讲解真义!我、无上之源、心之终极体性,是万法之本体,这自本初以来的离戏本体就是一个明点:‘明点’确切地表示其从来都超越了概念。上师、教法、眷属、劫数以及各处(各处就是各个层面、各个世界、各个处所),都是从我之明点中生起并处于其中,因为我的自性就是这个明点。

 

这里呢,看起来像上帝一样的这个无上之源,他回答说:本初以来的离戏本体就是一个明点。所以大家理解这个明点,千万不要只是停留在文字或者一般我们说的明点:啊,空中有一个光圈,什么一个明点。月亮在一个大明点当中什么之类的。不要处在这样一个比较肤浅的层面的理解。南师说过,这个明点有不同层面的意思,藏语叫提累,提累的意思就是最究竟的层面、最深的层面,就是精华、本质的意思。所以在这里离戏本体就是在最究竟的明点的层面,就是在心的本性,在本初状态这个层面当中。因为在这个状态当中一切都是一,没有区别,所以你当然可以理解所有的上师、教法、眷属、劫数、所有的处所都是处于这个状态当中,都是源自于它,都处于其中,这就是它的本性。所以,这里这个部分想要从世俗的语境当中获得一个完美的解释和回答是非常困难的,但是随着我们学习大圆满这些东西都自然会明白。

 

Ok,今天就先学习到这,下面的课我们将不断地进入各种精彩当中,因为真正的精彩已经开始了。之前也曾经有很多的精彩,但我觉得这是这个书的最精华的部分。

 

我想大家也没什么问题好问的吧?因为还没有讲什么呢,讲的这些是最深奥的层面,我不相信你们有什么问题能问出来,那我们就来回向吧。(回向略)

 

好,各位晚安。我希望那些没有听完、听全我的《无上之源》的课程的人尽量补一补课,把那些以前没听过的至少听一遍。也许看这本书本身有点不太好理解,但是听讲解会觉得不那么枯燥,因为书里面没有太多的阐释啊、故事啊、引导啊这些,所以也许听录音会更能帮助你们,我不知道,也许一些人很喜欢看书。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