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三部
+

    ◆内容摘要:“金刚萨埵大虚空乃是众生之普贤法界。因其是解脱一切之圆满共同修道,超越生、灭或念想。因其是了知真义之慈爱,并无努力造作施行大慈悲。因其即是圆满状态,无需称颂最深最高之功德。一切诸法乃是不变自性状态:无造作如其所是即自解脱。自生智慧不应作求取:于自解脱中,其亦展现解脱道。”
作者:无央老师
来源:微信公众号“大界无央”
阅读:422

大圆满根本续论《无上之源》法会文字(第48期)

大圆满根本续论《无上之源》法会文字(第48期)

2020年6月6日《无上之源》法会文字(第48期)

 

解:无央老师

文字整理:JelanWang

中文校对:秋央措 

英文校对:慈悦

                       藏文校对:慈悦    

                       编辑:晨曦

                       审定:Xiaolan

 

 

目录

2.6.2.3.10关于金刚萨埵本性的章节

课后答疑

 

(提示:提示:按住ctrl键,把鼠标放在目录标题上单击,便可以直接进入标题单元的内容。另外,讲解中引用《无上之源》原文不全,请大家对照《无上之源》阅读无央老师的讲解文字,利益不可言说。)

 

晚上好!同学们。好,我们现在开始。阿——(金刚歌 略)

 

2.6.2.3.10关于金刚萨埵本性的章节

 

电子法本的101页,实体书179页,第30章“关于金刚萨埵本性的章节,《不落胜幢:金刚萨埵大虚空》”。

 

谛听,萨埵金刚!我会向你展示你自己的状态。你就是我,(一切的)一切之源。我是并且从来都是清净圆满识。清静圆满识是什么呢?

金刚萨埵大虚空

乃是众生之普贤法界。

因其是解脱一切之圆满共同修道,

超越生、灭或念想。

因其是了知真义之慈爱,

并无努力造作施行大慈悲。

因其即是圆满状态,无需称颂

最深最高之功德。

一切诸法乃是不变自性状态:

无造作如其所是即自解脱。

自生智慧不应作求取:

于自解脱中,其亦展现解脱道。

 

这章是关于我们大圆满的主要修行方式,那就是在我们的真实状态中放松。这本书《菩提心普作王》并没有讲具体的方法,但是多少个世纪以来,那些了解这些心部教法精髓、这些大圆满教法闻思修的精髓的上师们,他们总是在教授各种直指心性的方式、各种安住在心的本性这些方法,也叫做窍诀等等。所以这本书其实主要是在讲大圆满的见,有这样大圆满的见,然后展开大圆满的修、行,最后证悟大圆满的果。但这些见的方面,它里面也有闻思修,我们通过前面的章节已经学习到了很多这些内容,怎么区别心和心的本性,怎么区别八乘佛法和大圆满等等。

 

刚才我读的这四段,所谓我会向你展示你自己的状态,这个我当然就是普作王,也就是普贤王如来,萨埵金刚就是金刚萨埵,这里法身佛就代表老师,报身佛金刚萨埵代表着弟子,也就像一个上师在传授给弟子教法一样。金刚萨埵,虽然他是报身佛,在这里他扮演一个不了解教法精髓的弟子的角色,所以普贤王如来或者叫做普作王,作为上师向他开示:我向你展示你自己的状态。你自己的状态指的是你自己真实的本性状态。既然你自己的真实状态就是你的本性状态,你的本性状态,他的本性状态,所有众生的本性状态,就是我普贤王如来的本性状态,没有区别,也就是一切之源,无上之源。我的本质就是,而且从来都是,一直都是清净圆满识。到底什么是清净圆满识?所以接下来他就具体来开示。

 

所以下面的三段,他具体就说到底什么是清净圆满识。然后他说:金刚萨埵大虚空,是众生之普贤法界。这个金刚萨埵垛大虚空到底是什么意思?如果你是会员的话,正在三昧营会员二群听南师前几年讲的金刚萨埵大虚空的法会,这个法会主要是我翻译的。金刚萨埵大虚空这个词的意思,实际上这个大虚空就是我们本性的境界,我们的心的本性的真实状态,这就是所谓金刚萨埵大虚空。并不是说一个外在的空间,或者是我们任何的一种作为对境的事物,不是这样的,所以它是众生的普贤法界。

 

什么叫普贤法界?说到普贤,我们显宗的修行者总是容易联想起普贤菩萨等等。但是你要知道,在大圆满教法当中,普贤的意思就是 Samantabhadra,Samantabhadra就是它的梵文。意思就是说永远都是好的,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好的,都是完美的。世界上存在这样的事物吗?不存在,世界上不存在。因为是世界上不存在,因为世界都是幻象,所以世界幻象当中不存在。所以这指的是真实境界,真如法界当中,我们真实本性的境界当中,一切都是圆满的,一切都是完美的,一切都是好的。在相对层面永远是好的、坏的,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好,没有绝对的坏。只有我们本性的境界才是超越了好和坏,而且超越了生和灭,超越了部分和全部,一和多等等,因为它是解脱一切的圆满的共同的修道,这说的就是大圆满之道。

 

大圆满之道实际上是一切教法最终必经之路。我们并不是说大家都是以大圆满为修道,而是说它们最终必须走到和大圆满一样的状态,也就是不二的状态,禅观的、明觉的状态本身,完全融摄一切的明觉状态本身,那才叫做究竟解脱,所以它实质上也是解脱一切的共同修道。只有认证我们本自圆满的本性,一切问题才会解脱,一切问题才会圆满,所以它超越了生灭,超越了念想。念想就是思维、忆念、回忆、概念等等都包括在里面。

 

所以它是一种了知到真义,真义就是我们说的真知,记住我们大圆满教法当中有一个词叫真知,这是在显宗当中很少用的词汇,在佛教当中很少用的词汇。真知,叫Real Knowledge,大写的Knowledge,就是英文“知识”这个词的大写,但这不是一般的心智头脑层面的知识,叫真实义。比如我们有一位本尊就叫真实义本尊扬达嘿如嘠。那么它的真实义就是这个意思,就是真知的意思。真知就是一切法都是不二的,本来的状态,这就是真知。所以金刚萨埵的本性境界,它本身就是一个真知的、无上的、究竟智慧的这种慈爱,它是同体大悲,它没有努力造做地展现它的大慈悲。之所以叫大慈悲,是因为没有分别的缘故。没有分别指的是没有对境、没有一个我在这边,对面有一个众生,我要给他慈悲,我要布施给他、供养给他——这个叫做二元的供养,这个叫做有限的慈悲。真正的大慈悲,是超越二元局限的同体大悲,没有分别,这个叫大慈悲。

 

因其是圆满状态,所以我们不需要称颂它,它是最深最高的功德。为什么不需要称颂?因为没有了称颂的主体、也没有被称颂的客体,这就是最高的状态。一切诸法是不变自性状态,无造作如其所是即是解脱。其实大家都知道不变自性、本体不变自性中等等,这些就是说它的本质、它的本体是不变的,本性状态是超越生灭的,所以它当然是不变的。它也是没有造作的,它是如其所是。如其所是就是说,它就是它本来的样子,也叫法尔如是等等。所以它没有从它的本来状态当中出离,这个就是叫如其所是。

 

“自生智慧不应作求取”,所以我们不应该去寻求这样的智慧,这样的智慧不是一个对境,是我们本具的本来的状态,所以你只是需要发现它,并不需要去寻找它。有的人会觉得你不去寻找怎么能发现呢?这是听起来有点二律背反,有一点自相矛盾,不去寻找怎么能发现呢?那么有一种发现是所有的发现当中唯一不同的一种,因为所有的发现都是要有一个主体去寻找一个对象。有一种发现是完全放松而自显现,因为它是自生的智慧、自明的智慧、本具的智慧,所以只需要完全放松,不再依附、不再攀缘、不再执着任何的对境,这个就是我们的本来的状态。所以完全破除一切这样的执着,或者妄想,或者概念,我们只需要在自己的本来状态当中放松,这就是所谓的“自生智慧不应作求取”的意思,不要去寻求什么。

 

很多人总是说:我不知道怎么放松,我知道大圆满天天说要放松,但是我不知道怎么放松。你不知道怎么放松首先是因为你的闻思不够,如果你的闻思够,你就知道我们说的放松指的是什么。首先,我们说的放松指的是没有攀附任何的一个对境,因为一切让你紧张、执着、妄想、散乱,大圆满用一句话概括这些就是:没有放松。有的人会说我享受、我很舒服、很享乐,但这实际上也是心在追逐一个东西。比如有的人觉得世间的这些财富可以给他带来很多的快乐,名声、地位、各种欲望的满足能带来快乐,但实际上由于所有的这些快乐都是世间的快乐,都是有一个主体在追随一个客体,然后从客体那里得到某种满足,但实际上这种满足是无穷无尽的,因为真正让这个主体满足是必须让这个欲望本身止息,而没有任何一种对象可以完全止息主体的追随者,或者追随享乐者他的欲望,没有任何的对象可以做到。

 

唯有一个状态就是,我们本具的究竟的智慧,这个状态本身,自生智慧本身,它是真知,它是一切的能力、一切的智慧,它是无上的大乐,这就叫做我们的本性状态。本性状态之所以叫大乐,因为它超越了任何二元对境的这种追求,所以它已经完全没有任何一个二元的对象去满足它。而这个状态本身就具足这样的大乐,并不是说这种究竟智慧就是一个空的,干燥的,很干巴的,没有任何活力,没有任何能量,没有任何快乐等等,它当然是大乐的,当然是无尽的能力、无尽的能量、无尽的智慧,所以这就是它的空、明、乐三个方面的品质。空,意味着它不再执着任何的对境。明,意味着它充满一切的明性,明性就是智慧,包括觉知,包括智慧当中生起的根本智慧和四种世间智慧,以及无限的明性的展现。然后就是乐,乐的话就是大乐本身,当这个乐不再成为一个对境,而是完全放松在这个状态当中,这就称为大乐。所以这个状态当中我们的解脱道就展现出来。下一段:

 

五大元素乃是诸佛陀

住于一切众生自性中。

纵然抱持错误戏论

解脱于自身内生起而非外

 

有的人会问:为什么五大元素就是佛呢?这不是很奇怪吗?地水火风空为什么是佛呢?我们之所以有这个疑问,是因为我们认为外境当中有个真实的五大元素。但五大元素是对谁而显现?对我们的自心。我们自心的本性、真实的状态,就是佛的真实的状态。所以你想想,五大元素的本质既然是通过心显现出来,发现了心的本性,就证悟了五大元素的本性,所以五大元素本身就是佛陀。我们说金刚乘教法当中重要的知见:五蕴即是五方佛,五大元素即是五方佛母。佛母、佛是一回事,只不过有的时候说的是男相的,有的时候是女相的,说佛陀的时候也不一定是男相的,都有可能,是觉者的意思。

 

住于一切众生的自性当中,所以所有众生的本性当中都具足佛性,就算你有错误的戏论。戏论就是我们的一些概念,尤其是那些用头脑去思维、判断、分别得出的对事物的看法,这都叫戏论。解脱于自身之内生起而非从外,比如说佛教的解脱道都是从自心当中生起的,并不是从外在去寻找,就是说所有的心外求法的都不是究竟的解脱道。

 

(念诵原文 略)所以说你去寻找是找不到的,满世界、整个宇宙你都找不到所谓的某种究竟智慧,因为所谓找,就是说有一个对象,然后去找,对不对?这个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方向,因为二元状态当然不可能是究竟的,但是我们金刚乘当中会说用方便和智慧来证得,但实际上方便和智慧也不仅仅是金刚乘的概念。般若就是智慧的意思,prajna,方便就是方法,智慧的藏文叫“谢热”,“塔部谢热”(Tab Sherab)就是方便和智慧,方便和般若。

 

在大圆满教法当中也是存在这样的内容,就是说我们了解大圆满的基、道、果,首先是了解我们本具的三身,这是基的三个方面的智慧,这就叫三本初智慧:本体空性、自性光明、大悲周遍或者叫能量持续不断的显现。那么当我们了解了基的三个方面的智慧的时候,我们就需要用方法来证得它,对不对?所以大圆满当然也是一样的讲方便和智慧。方便就是一个具体的,智慧我们会说是一个无形的东西,是不是?方法是要能够体验到的,要能够操作的,所以就展开了大圆满的道。先是有基,然后有道。

 

基就是对自身本性的认识,认识有三个方面,就是从本体还有它的显现,显现有净与不净的两个方面,净的显现就是报身,不净的显现就是轮回,就是这样的,这就是基的方面。然后道的方面是通过大圆满的三部来发现认证我们的这个本性。因为一开始基只是作为一种知见让你了解,所以要具体的引导,引导怎么进入,引导的目的就是让你进入这个门走上这条道,这就叫大圆满的修道,也就是方便、方法。大圆满修道是大圆满三部心部、界部、窍诀部,对应椎击三要。

 

那么怎么进入这个门?怎么走上这个解脱道?那就是直指心性。而且事实上我们很多的大圆满行者,近两千年来,大部分的大圆满行者都没有机会修学这些原始的大圆满教法心部、界部、窍诀部,大多数都是在学习大圆满窍诀部,自古以来都是如此。因为窍诀部比较精髓、比较方便,但是却需要非常深厚的基础,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修大圆满修不出来的原因。因为它没有心部、界部的这样的一个更加坚实的次第。很多人直接修加行,完了就学窍诀部,实际上,尤其是当他缺乏窍诀部详细地直指和反复地引导,然后有具体的窍诀,这些住心法、轮涅分别法去确认验证的时候,他的窍决部是充满着概念,充满着想象,充满着心意识的状态,不是真正的基。真正的基是我们超越任何心意识层面的、赤裸的心的本性的现量的经验,这个是大圆满的基,真正的基。刚才讲的本体空、自性明、大悲周遍是基的潜能,作为基的潜能,当我们现量认识到它,我们就证悟了这个基,明白吗?这是两码事。作为潜能就是本体空、自性明、大悲周遍这三本初智慧,每一个众生都有,但是作为一种潜能存在,实际上潜能是有一个种子,还没有生根、开花、结果,现在通过大圆满的修道让你先直指心性,然后走上大圆满三部,这个种子它就生根、开花、结果。

 

所以我们需要有具体的修道,这就是方便,大圆满讲的智慧和方便。所以不要以为智慧和方便只存在金刚乘里面,实际上显宗里面也存在,都是普遍存在的。显宗里面的智慧方便是什么呢?因为所有的不管是显、密还是大圆满,密里面分外密和内密,叫外续部和内续部,那么都有它的基,就是关于众生本性的认识。小乘里面就是人无我,大乘是法无我,这就是它们的基。这个基怎么去认识它,对不对?比如佛陀说五蕴无我,你光知道头脑的知见是没有用的,并不能让你止息你的痛苦,并不能让你对自己五蕴深深的以为是我的这种执着当中、这种幻像当中解脱出来,所以必须有具体的方法。那么佛陀教的方法,在原始佛教当中,小乘里面主要就是止和观;在大乘里面就更加地广大,有很多的方法。但有的时候方法讲得太多,如果没有非常系统地归纳、总结、提炼的话,很多人就会迷失。

 

比如说佛陀在大乘里面讲了无数的经典,你看我们汉传佛教里主要的流行的这些佛经都是大乘的经典,小乘的经典绝大部分的汉传佛教徒都没有接触过。虽然他们号称是佛教徒,但是从来没有看过佛教的基础的经典,那就是《四阿含经》,没有多少个佛教徒看过,你们扪心自问,你看过吗?你学习过吗?《四阿含经》是什么?《杂阿含》、《增一阿含》、《长阿含》、《中阿含》。这《四阿含经》,就是原始佛教所谓的小乘根本经典,你没有学过,这是佛教显宗的基础,因为大乘是在小乘的基础上讲出来的,是吧?当然,大乘里面当它讲基的时候,因为九乘佛法来讲,大乘也是一个独立的解脱道,大乘也并不是说必须先学小乘才能学大乘,不是这样的。因为大乘讲解它的教法的时候,已经把人无我讲了,而且它讲得更加透彻。它讲不光是这个人是无我的——人的对境,诸法也都是无我的。所以当它有这样的见解的时候,它就通过具体的方法去实践。

 

那么大乘的方法其实仍然是止观为主,但是扩展出来很多很多的方便方法。比如我们都知道,佛陀讲过作为一个中转站的这样的一种证悟,那就是净土,对不对?还有讲过很多很多的二转法轮、三转法轮,很多的方便。比如《楞严经》里面二十五位大菩萨讲了二十五种证悟之道,对不对?非常多。但有的时候太多,本身没有系统的归纳、总结、提炼,容易让大家迷失。你看看现在大乘佛法是什么情况?现在大陆总体上南传佛教实际上作为一个实修的传统,比大乘还要兴旺,很多人不了解,就是以内观为主的南传佛教。大乘实际上只剩下了净土宗,然后还有禅宗,基本上就是这两个,其他的都是遥远的传说了,作为实修传统来说。当然你要说理论那多的是,唯识、中观那是说不完的。但是作为实修传统来讲就这两个,而且其中禅宗也是非常的衰弱,就是这样子。所以,总的来说就是没有系统性。藏传佛教这方面,它的方便就非常的系统化,红黄花白各有各的系统,这个是非常非常不错的,相对来说是比较好的一个方面。所以我就大概说了一下小乘、大乘、金刚乘的方便智慧,还有大圆满,因为这些东西大家也要了解。

 

“然而纵然如是说,彼似依赖于某物,真正的法喜是从自身内生起。”但是说来说去,说一千、道一万,小乘、大乘、金刚乘、大圆满,我们除了大圆满以外,基本上其他的八乘佛法都是好像有某种对待,某种依赖、某种参考,对不对?因为我们总是在讲因果,我们总是有二元的这种见,哪怕是八乘佛法的顶峰那就是阿努瑜伽,都是说以空性为因,以智慧为果。但是在大圆满里不存在,不存在因果。大圆满从一开始讲的就是究竟的见,然后让你体验的是究竟的状态,这之外的都跟大圆满没有关系,就是这样。所以大圆满这个是佛的知见、佛的方法、佛的状态,就是这样。这就是为什么九乘佛法只有大圆满是最最究竟的,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其他的都是好像有所依赖似的,是吧?真正的法喜是从自身之内生起的,我们说叫自生的智慧,自生的大乐。

 

大神通并不难:

于实相微妙领悟中

一切功德与能力

即时在自身中生起。

 

大神通到底是什么?大神通,超越一切二元的状态的这种神通,就是最大的神通,其他一切的神通都是无常的,没有什么神通是究竟的,只有一种神通,那就是超越二元的神通,这是实相微妙领悟当中的结果。这个状态当中一切的功德、一切的能力都会生起,从自身当中生起。所以我们大圆满总是在强调这个状态,不去观待任何的对象,不去依赖任何的外境,不需要任何的什么作为我们的前提。有的人说大圆满前提就是先要皈依佛教,因为很多人接触所谓的大圆满,都是皈依了某个藏地的上师,那看起来这个上师他跟大圆满有某种关联,或者这个上师本来就被视为是大圆满的上师,所以大家都觉得大圆满先要皈依佛教,这就叫做一种观待,一种前提条件,大圆满不存在这样的前提条件。

 

很多人会觉得:“哎呀,又把我震到了,怎么可能大圆满不需要先皈依佛教?”我已经说过无数次了,大圆满开始教授的时候根本就不被认为是佛教,所以谈得上皈依什么佛教呢?大圆满不是一个宗教,佛教本身也不是一个宗教,但是在释迦牟尼佛教授的小乘、大乘以及少数的金刚乘当中,它是会强调皈依,但是大圆满之道从来没有被划分到这里面去。从一开始它就被认为是异端邪说,这个我跟大家说过无数次了。当时那烂陀寺最大的大班智达去跟给噶饶多杰做辩论,结果几下就明白了噶饶多杰教授的是佛陀教法的精髓。

 

所以什么叫皈依?皈依首先意味着我们要依靠一个对境,对不对?所以有皈依境,境界的境。那么我皈依三宝,我皈依佛法僧,这叫外皈依;还有内皈依,皈依上师、本尊、空行;还有秘密的皈依,皈依风、脉、明点。可是大圆满如果要讲皈依的话,我们真正的究竟的皈依只有一种,那就是皈依我们的本体空性、自性光明、大悲周遍。这个根本跟二元的对境没有关系,所以你就知道,这才是真正大圆满的方式。不是说先要去皈依一个什么东西,因为当你一旦采取显宗当中的某种方式,或者金刚乘某种方式,你已经进入到另外一种“见”当中了,进入到另外一种“修”当中了。

 

比如说你开始去皈依,然后修五加行,看经论,先是看显宗五部大论之类的,然后去修加行,这些跟大圆满的见都是大相径庭的,天壤之别。所以为什么很多人修来修去,一开始对大圆满很有兴趣,所以去找一些看上去跟大圆满传承有关系的上师,因为大家都叫他大圆满上师,因为都是跟五明佛学院有关系,因为五明佛学院的创始人晋美彭措法王就是大圆满上师,这是真正的大圆满上师之一。所以大家就想当然地认为所有跟五明佛学院有关的都是大圆满上师,那可不一定,没有人能向你保证是这样。真正的大圆满上师总是寥若晨星,非常少。

 

所以,当我们学习这些原始的密续,我们会知道原来是这样的,原来以前我学的都是一些八乘的佛法,你如果把大圆满看作是第九乘的话,你以前学的东西都不是大圆满必须的东西。当然我不能说都是没有用的东西,我从来没有这么说过。你修加行,你修显宗,你学经论,你看一些佛教的书,我都说过四个字叫“功不唐捐”,你所做过的努力都不是白费的,你走过的弯路都是会给你加分的,一般来说。因为走过的弯路,这叫“试错”嘛,你试了各种错,就像我们去一个地方旅行,有很多条路,我们每一条路都试,都不成功,我们就回到原点,虽然我们所谓的花了很多时间,走了很多弯路,我们都走错了,但是我们至少知道以后不能往那走,此路不通,所以至少你就知道原来这个方式是不行的,所以你才再寻找,所以你们才会出现在这个直播室,对不对?如果你以前的东西已经让你心满意足,你确信无疑今生一定解脱轮回的幻象,那你根本不需要来学,对不对?那些已经满足的人,不需要给他吃任何东西,他已经完全满足。

 

我们接着往下看。禅修即是放下无寻觅,根本体性从来不以可见之相揭示自身”所以大圆满的禅修是到底是什么?我们叫无修之修,我们不去攀缘任何一个对象,去专注、去观想、去祈祷、去唱诵、去念咒、去持气,这都不是大圆满。我们只是放下自己的所有的二元状态,放下一切,而且不去寻找任何东西,这样我们本自具足。虽然是本自具足的三身,三身的大圆满的究竟状态那一定会显现,唯一做的就是完全放下,没有对境,不需要。问题是没有对境这是很难的,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心总是在抓着一个东西,就算是在深层的睡眠当中,我们实际上也是以无明为对境。有的时候我们在一些细微的禅修状态当中,我们处于阿赖耶的状态,实际上也是一种细微的二元状态,它攀附在无明的状态当中,无善无恶,没有判断分别,但是也没有智慧,没有究竟的智慧,所以这都不是所谓的不二的禅观,不是大圆满。

 

所以这里说到一句很重要的话:根本体性从来不以可见之相揭示自身”,从来不以可见之相,有的人说大圆满肯定是光明的,非常寂静的光明的这个状态,因为不是都叫光明大圆满吗?所以肯定是光明的,肯定是非常亮,非常美好,像西方极乐世界那样,黄金铺地、妙音围绕等等。这都跟大圆满没有任何关系,这都叫可见之相。如果把可见之相作为你究竟证悟的一种标志,这都是错误的。所以你不能说我见到了什么,然后这个东西就成为判断我是否究竟证悟的一个标志,不存在。因为这里说得很清楚,“根本体性从来不以可见之相揭示自身”,这就像《金刚经》上说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对不对?所以究竟智慧不是一个可见的对象,所以“希求寻彼如他物,彼将永远不可得。”永远记住这句话。

 

你总是觉得究竟的境界是一个可以去寻找,可以通过思考,因为很多人总是在思考,“我来想一想到底什么是究竟的大圆满”,当然我们不是说不可以想,因为首先要闻思,闻思当然包括思、包括想,对不对?包括思考。但是很多人把这种习惯甚至带到了实修当中,在接受引导和直指的时候,他也还在想,这就是一个灾难了,大圆满究竟的状态永远不是想出来的。在你实修之前,你要听清楚,理解得很清楚、很清晰,然后你还要思考一下为什么是这样。当然我们不要求在这方面你穷尽一切的可能性,把头都想疼了,也没有必要,但是你知道基本的见解,禅修的方法,这些窍诀的最细微的地方你清楚,这就好办了。当然,这一切的发生都是通过一位有经验的上师来给你引导,如果一个上师他不是过来人,他只是在照本宣科,没有成为他真实的经验,那么就算是他有再大的一个什么法王的名字,那也是没有用的。就像一个人没有吃过巧克力,然后他跟你描述巧克力的境界是什么,或者说他告诉你如何吃巧克力,这都是叫自欺欺人。所以必须是自己尝过的东西,才好告诉别人它是什么滋味,所以这一点是最重要的。你如果作为一个对象去寻找它,永远得不到。

 

此根本体性,如此秘密,无法以耳根来获得”不光是不可以作为眼睛所见的对象,也不可以作为耳根听到的对象。也不可以用语言说出来,一样的。眼、耳、鼻、舌、声、意,舌的对象是什么?舌的对象可以是尝东西,但舌也可以说话,舌头是我们说话的一个重要的器官,是不是?眼、耳、鼻、舌、身、意。我们禅宗里面叫言语道断,语言到了这儿就停了,没有办法说得出来,凡是用语言能百分之百说出来的,都不是究竟的境界。有的人就会说,那就啥也别说了,咱们就天天保持沉默。那也不是这样。我们这里只是说,觉性的究竟的现量的境界,没有办法用语言来描述。因为它是超越心意识层面的,而语言只能表达心意识层面的内容,或者最多相似地来表达。

 

但是有一个语言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一位有经验的上师以他实证的经验来给你具体的方法,然后你去操作,这个可以清楚地讲出来。有的人说,连窍诀也讲不清楚,那是不可能的。我们说境界无法描述,就像显宗当中说,般若波罗蜜多的境界连佛陀的舌头要说这个境界的时候,他的舌头也是软弱无力的,因为没有办法用语言说出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佛陀没有办法告诉你怎么去证悟那个境界,这是两码事。智慧没有办法直接说,方便可以直接说,对不对?方法可以直接说,因为这是两个层面,一个是究竟层面,一个是相对的层面,方法当然是相对的层面,对不对?或者叫世俗谛的层面。你不要以为世俗谛的一切都是凡夫的境界,也不是这个意思。世俗谛只是说不是胜义谛的境界,不是究竟的境界,不是绝对的层面,这就叫世俗谛。比如当我们讲修行的方法的时候,这也是世俗谛,因为还没有证悟到胜义谛,对不对?所以这些都是叫相对层面。就像我们说显宗当中认为法身都是胜义谛,连报身和色身都是世俗谛。当然现在我们一般不这么认为,在金刚乘和大圆满里面我们说报身是超越世俗谛的,因为清净的显现超越了二元分别,所以并不是说它显现了它就是世俗,不是这个意思。好,我们继续。

 

众生之苦即是清净圆满识

遍满一切,显现为色相:

从来不动,

它平等住于一切如同无尽虚空。

 

有的人就无法理解为什么众生的痛苦也是清净圆满识,我们在痛苦当中就是纯粹地痛苦、难受,所以叫痛苦,又痛又苦。痛苦有好多种,总的来说,我们说这个东西本身就很痛苦。然后有的是说他痛苦是因为总是在变化,所以这叫坏苦。还有就是一种总是在造作,总是在追求,总是在渴求,总是在寻觅,总是在折腾,这叫行苦。所以痛苦有三种,苦苦、坏苦、行苦。但是这一切本身,我们说都是清净圆满识。怎么理解呀?怎么会是这样呢?显宗当中从来没有这样说过,是吧?为什么说它是本来清净、本自圆满的觉性本身呢?那就要求你一直以来有听我的课,你就会明白为什么。我们说众生之苦也是普贤王如来的游戏,既然如此,当然也是清净圆满识的一部分。遍满一切,但是它会有显现,对不对?所以会显现各种形象,但它的本质是从来不动的,它平等住于一切,如同无尽的虚空。现在应该是180页。

 

一切差别之平等相

‘业’来命名。

然而,如果真由业来控制,

自生智慧将不复存在 ”

 

这是我们学大圆满的一个著名的公案。因为我们大圆满总是在佛教的体系里被学到,对吧? 但是现在苯教里面也有大圆满,现在除了宁玛派以外,别的地方也有一些人宣称他们有大圆满,但是作为我们所熟知的大圆满来说,当然主要是在宁玛派当中,就是后来叫宁玛派的传统当中,因为最开始宁玛派根本就不存在,对不对?公元十世纪以前没有宁玛派,那个时候大圆满已经存在了一千多年了。所以我们知道,在佛教的体系当中,我们总是在说因果业力。实际上不光是佛教,大家要了解,在古印度“业力”梵语叫“卡玛”(Karma),“卡玛”这个词在佛教出现之前,可能有上千年早已经存在了,所以大家千万不要以为业力只是佛教在讲。在印度教,(印度教我说过有好多种宗教,里面有好多种,不能说宗教,就是某一种传统吧),比如说 毗湿奴(Vishnu) 、梵天(Brahma)、 奎师那(Krishna)、湿婆(Siva)非常多,这些传统里面都有业力的,都是相信这个,都是认为这是他们教法的一部分。还有印度耆那教,这个跟佛陀是同时代的,他们的教主叫大雄。假设我们把印度的统称印度教,那么印度教、耆那教、佛教,业力是它们共同的见解,共同的基础。

 

 但是在这里,《无上之源》怎么说的?普作王怎么说的?“业”只是一个名字。名字是什么?名字就是概念。概念是什么?概念是世俗谛。世俗谛是什么?凡夫的境界,也就是我们说的非究竟的层面都叫世俗谛,二元的层面都叫世俗谛。也就是说“业”这个词“卡玛”,它只在这个层面成立。这个层面是什么层面?都是相对的层面,它不是一个绝对的。什么叫做究竟?究竟就是绝对的,在任何情况下它都成立,就是这个意思。可是相对的,就是它在一个范围内成立,换了一个范围就不成立了。比如人类的业力跟其他六道众生的业力是不同的,业力显现的境界也是不同的;人类看到的世界跟天人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天人看到的世界跟地狱众生看到的世界也是不同的;人类六道众生都是不同的,所以这就叫相对的。

 

但是这里说的很重要,它说如果一切都真的是业力来主宰、在控制,(因为我们总是在说,因果业力决定世界一切的规律),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我们的自生智慧在哪里?因为自生智慧实际上是一切层面的真正的基础地,它是一切现象的本质,实际上它就是业力的本质。业力的本质就是究竟智慧,就是自生智慧,就是本觉,就是菩提心。那到底是啥意思?到底是因果业力决定一切,还是自生智慧决定一切?这些问题本身提出都是在二元的层面提出的,很多问题本身都是不成立的,就是这些问题很多是无法被回答的。很多人以为提出了问题就要回答,但是很多问题本身就不成立。因为它没有普遍意义,它换一个场景就没有意义了。但是自生智慧它是一切现象的本质,所以你表面上看起来都是业,实际上业力本身也是普贤王如来的游戏,藏文这个叫“若巴”,“若巴”它的游戏展现,梵文叫“利拉”,这是一个神圣的词。所以真正的因是金刚。下一段。

 

金刚乃是第一因,亦是助缘:

从来无生,不可被毁。

本来就存在之觉悟本体

无法以思维之努力造作来发现。

 

注意看,这是完全超越我们以前所有的佛教的见解,你从来没有读过这样的内容,我向你保证,绝大部分人都是这样。“金刚乃是第一因,亦是助缘”,为什么这么说?金刚当然就是我们说的无上之源了,对吧?清净圆满识它才是第一因,它也是助缘,第一因实际上叫做first cause,实际上也就是primary cause,也就是主因。它是主要的因也是助缘,一切都是它。所以我跟大家说过很多次,我说觉性本身它是制片人,它是导演,它是演员,它也是观众,所以这才是真正的究竟的见解。我们所谓的以前认为佛教都是业,那天我们去了净居寺,然后一下子被人裹携到一个房间里,然后大家都来讨论业,但真的是我们不在一个频道里,没有办法沟通,因为他们念兹在兹都在说业,我们当然知道他在说什么,但是我们无法开口说自己真正的想法、真正的见解,因为我们不在一个频道里,我们无法表达我们的这种见解。

 

我们要表达的见解就是“金刚乃是第一因,又是助缘”。这是啥意思呀?怎么金刚就成了第一因?怎么清净圆满识是第一因也是助缘呢?“它从来不生,不可被毁,本来就存在之觉悟主体,无法以思维之努力造做来发现”。我相信大多数人当他们自己在读的时候,就这样读过去了。哎呀,好高大上啊,好厉害呀,我都不知道它在说什么,所以就这样看过去了。很多人说我读了一遍,读了两遍,读了三遍,真正的你不掰开来揉碎了讲解,很多东西对你来说就跟刮过一阵风似的没有区别,因为很多段落看起来是一样的,没区别,但是里面掩藏着很多真金,很多真正的钻石。因为佛教总是会说主因助缘对不对?因和缘是两件事,因是主要的,缘是次要的,但这是在因果业力的层面来说。因果业力是相对的,六道众生各有各的不同的业力和业力的境界,业力的显现,这叫业相。六道众生各有各的业力的痕迹,比如说前生后世,这些就叫业力的痕迹。但是这里面说这一切其实都是金刚,都是无上之源本身。好,我们往下看。

 

无上功德之禅定

并不涉及禅定之念头。

不必运用思维亦不需要净化,

智慧从散乱念头自身中生起

 

大圆满讲的所谓的禅定 meditation,有的时候我们也可以使用这些词,其实就是禅修。禅定一般英文有的时候叫 meditation,就是禅修那个词。一般我们说禅定都是二元对立的,心专注一个所缘,但是这里如果加个定语,无上功德之禅定,出世间禅定,这就是超越二元对立的禅定,这一点大家要知道。所以这样的禅定因为是出世间禅定,它不涉及禅定的念头,没有概念,所以不用思维,不需要净化,不用转化,不用做任何的造作,所以智慧会从散乱的念头当中生起。这个大家要把握。

 

很多人总是跟我说:您说的明觉我也基本上体会到,因为引导了那么多次、那么多方法,我至少讲过二十种的方法,做了种种的比喻,种种的描述,种种的分辨,我明觉基本上有把握了。但是我一从禅修当中出来或者结束了禅修,我就忘了,我跟别人说话的第一秒钟我就忘记了,我就进入到这个层面当中,然后认同这个层面就是真实的,之前的境界全部烟消云散了。您说的融摄,到底怎么个融摄法?不光是一些新人,老同修也经常问这个问题,所以我今天再给大家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说,因为有的时候用这种方式说,有的人懂,有的人不懂,懂了就好操作,不懂就没法操作,就没法实修。

 

那么我现在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说。比如到底怎么去融摄?融摄的意思就是说,比如说我也许能发现明觉,比如说我反观是什么在体验这一切,发现了那个超越概念的状态,太好了!可是我一开始从座位上起来立刻忘记了,或者我接了一个电话,什么都忘了。那怎么办?其实你就记得我最常关于明觉的描述,叫做无分别的觉知。最重要的是你不去分别这一切,但这个当下当中完全地放松。当然你要去接电话,接电话的时候,讨论某个主题,涉及到某些概念、某些操作、某些思维、判断、分别,那是不可避免的要运用你的二元心。但是你记得这个就叫做浪花,你总是要回到你的真正的大海当中,浪花跃起来,你会回到大海当中。

 

那怎么样成为大海而不是被浪花带跑了?怎么样成为电视机的屏幕不被电视上的节目带跑了?你就记住这句话,记住这个窍诀,其实就是关于明觉的一个我个人的定义,就叫无分别的觉知。你不去分别它,不去分别它意味着你不把任何东西当做是真实的、具体的,它就是茫然的一片,我用我一些很个性化的词语。什么叫茫然一片?你不去判断它这个是这个,这个是这个,哦,这个是这个,这就叫做判断、分别,明白吗?这是电脑,这是水,这是桌子;他说话好听,他说话难听;他长得漂亮,他长得丑,这就叫判断、分别。所以,只要你有时间,你就记得你的本性,你就应该用这种方法不去判断整个一切,就是不去判断、思维、分别,然后这个当下发现是什么在体验这一切。一旦开始跟人打交道,或者要运用一些概念的时候,你尽量的处于这个状态。尽量处于这个状态的话,在一定的时刻,你的需要二元觉知、二元的思维去处理的事情,有的时候在这个状态当中安住,它会自动地反应,它会生起一些自然的明性去处理,不需要你想太多,这叫明性。

 

你记得我是怎么说明觉跟明性的吗?我用三个刹那,比如说“啪!”我打一个响指(老师打响指),当下第一个刹那,你单纯地知道,没有分别,没有把我这个打响指作为一个对象,你只是单纯地听到。然后你发现这当中有一个纯然的知,它只是知,它没有说知道什么。明白吗?当你一说知道这是打响指,这已经变成第二个刹那了。第三个刹那开始关于打响指做出评判了。所以第二个刹那叫明性,第一个刹那叫明觉,完美的明性就是明觉。但是第二个刹那已经是不完美的明性了,明白吗?就是一般的明性。

 

所以有的时候你得知道我说的是什么意思。我说的明觉就是赤裸的明性,“啪!”(老师打响指),当下纯然的知道。不光是你头脑知道,你要现量地去发现这个知道。所以我总是在说,你要发现这个知道,这个纯然、单纯的知,这个知道是没有对象的,就是明就仁波切说的没有对境的知,纯然的知。第二个刹就是:哦,这是打响指;知道我在打响指,知道无央在打响指,这个就是概念了。但这个时候你还没有开始评判,对不对?你只是知道。然后因为你以前有这种知识经验:他在打响指。第三个刹那就开始判断分别:啊,他又打响指,真是烦;哎呀,老师又直指了,太棒了!这都叫概念,这都叫判断分别,明白吗?说太棒了,或者太糟了,或者很讨厌,都是一样的,没区别,这都是叫分别。

 

所以我所说的融摄的方法,这是我个人的经验告诉大家,就是一切都是心的本性的空性当中展现的能量。所以你知道这一切都是明性,都是显现。至于是什么样的明性,你不需要去关心,你就在所有的显现当中放松就好了。但是,最重要的不是你去关注到这个对象,而是回到这个主体:是什么在知道这一切?这样你就从一个对对象的关心:哦,我在觉知,比如说我们一般保持二元觉知,我在觉知我在吃酸奶,我在觉知我在说话。这仍然是一个对象,明白吗?现在你回到你的是什么在知道,这个是最关键的。这样你就从二元当中破掉了,这就叫没有对象的知。因为你在知本身,没有在知道什么,就像镜子的无尽的、没有抉择的反射一切的本性,没有反射什么。我们的心知道这个、知道那个,我们发现这个心本身,不是发现心知道的什么。我们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时候,我们已经在轮回的层面,就是各种什么,所以不要成为什么,成为这个本身。这样讲听得懂吗?

 

所以我的所谓的融摄的窍诀是什么呢?你前提当然已经基本上知道明觉是什么状态,并且你有方法处于这个状态,所以你不要分别,回到你的第一刹那当中,是什么知道这一切?没有对象吧?因为我说的是什么知道这一切,而不是说是知道的什么,这是两码事吧。是什么知道这一切,而不是我在知道什么。

 

听懂的打个“1”。然后觉得用这个方法试验你能感觉,比如现在我们就来体验一下。好,我们面前有这个房间,房间里的东西有手机或者电脑屏幕,现在从下一刻开始我们都放松下来,不再去分别这是房间,这是手机,这是屏幕,放松、再放松。你再观察一下你现在还有什么地方没放松,只要你对这个房间、手机、电脑屏幕还有一个概念:这是手机,这是房间,这是电脑,这就叫做没有放松,没有完全地放松。你继续放松。没有任何的对象。眼睛睁和闭没关系,当然有的人可能需要睁着或者闭着,没关系。

 

我建议大家真的这样可以更好地体验这个明性,因为明性意味着显现,但是不要去用头脑判断、思维、分别,让它成为真正的明性,也许不是完全的赤裸的明性,但至少是没有头脑去干预的显现,让它成为它本身。不要去贴标签:这是电脑,这是房间。放松下来,这个不难做到,是吗?这一切,整个世界,都在我的放松下失去了标签,一切都是平等的,因为我不去判断分别它,一切都自在的,它自然地显现,我没有去干预它。但是这个当下,是什么在体验这一切?发现这个在体验的本身,是什么在知道这一切?发现这个知道本身。所以当你行住坐卧、跟别人打交道的时候,只要你不需要运用这个二元心,你就应该尽量地处在这种无分别的、纯然的知当中。这个知,它不知道对境是什么,它只是知道它本身。

 

听得懂的,有了这种体验,这种体验意味着没有分别的觉知,没有对境的这个知的人,在屏幕上打一个“0”。我的屏幕突然被很多的“鸡蛋”占领,很好,说明我们的方法是有效果的,三个群我看至少有几十个人。有人打了“1”,有人说像发呆,发呆是没有觉知的,发呆就是呆,你发呆的时候会有一个知吗?刚才我们说一切不去分别、不去判断、不去贴标签,第一步,这叫明性,就放松下来。这个明性还不是赤裸的明性,因为完全赤裸就是明觉本身,所以还是有一种二元的细微的对待。但是现在我们超越这个二元对立,是什么在知道这个本身?发现当下正在知道的那个状态,而不是一个头脑的概念。发现现量此刻是什么在起作用,不是用头脑去想,记住!发现!发现是什么?我现在看一下,现在不是用眼睛看,经验去发现。怎么会是发呆呢?这不是很明显吗?你有一个知道,你发呆的时候知道啥?你啥也不知道。你发呆的时候在妄想而已,在白日梦,虽然你盯着一个东西愣愣的不动,你的头脑在想着很多的事情,在做白日梦,这很明显的区别。凡是说这样话的人都是在开小差,我就知道,因为我讲的话很简单、很好懂,怎么会不懂呢?我讲的是外语吗?我讲的是大家的国语是吧?所有的人都听得懂的话。

 

这就叫“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没有住在任何的地方,你没有贴标签,没有专注的地方,你甚至没有想任何东西,你没有概念,但是你还是有个细微的二元分别,所以你发现这个当下的知本身。这个方法其实也是一种明性的直指。我觉得我的这个方法会比很多著名的直指有效,因为最著名的直指就是“呸”对吧?大家都知道。“呸”(此时狗叫了),狗都被吓到了,所以你们肯定也被吓到了。但是吓到的那一个刹那,你发现是什么在知。所以这是一个最著名的方法。但是很多人“呸”了以后就想,就开始追逐一个对境;有的人“呸”了后被吓了一跳,然后立刻开始生起妄念:“他为什么要呸?”“哎呀,真吓人”,“我又发现不了明觉怎么办?”所以有的时候这个方法不一定有效,但有的时候有效,只是关键你知道怎么做。对于知道怎么做、知道我在做什么的人,它永远是有效的。所以空性的方法、明性的方法,我们到处都是。所谓益西桑特也有两种,一种空性的、一种明性的。

 

所以怎么去融摄,其实很简单嘛,是不是?不分别,然后超越对境,回到这个本来的纯然的知,没有对境的、纯然的知当中。我为什么用知这个词,英文叫Knowing,我说过很多次了。如果你要加一个形容词叫pure Knowing纯然的知,明就仁波切说的是没有对境的知。之所以叫纯粹、纯然,不纯粹就是二元的,有你、有我、有手机,这就叫概念、分别、判断、思维,这就是轮回的根本,对不对?所以你要记住我讲的三个刹那,我讲的明觉,普通的明性,烦恼的状态,散乱的状态。狗都听过好多次的直指啦(老师笑),但是可怜的狗狗们没有办法领悟,因为它们没有人类的知识,它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是这种善根一定是种下来的,这是肯定的。所以大圆满就这么简单!

 

有的人开始问问题了。“明觉是不是《薄迦梵歌》的超离?”不知道,我不知道什么叫“超离”。各种宗教当中有很多概念,我们有时急于划等号。这个当下体验要观察,我们为什么要急于划个等号?但我可以告诉大家,这个就是奥义书当中说的“图力亚”,也是不二论吠檀多(Advaita Vedanta)里面说的第四,叫“图力亚”,梵文叫“图力亚”Turiya,第四。

 

龙钦巴尊者称之为“第四时”。第四时是什么呢?过去、现在、未来,然后就是第四时,这都是我们贴的标签。哦,刚才无央又“呸”了一下,这就叫过去;现在他在接着说话;未来他会说什么呢?这都是我们头脑在思维、在贴标签,明白吗?龙钦巴尊者说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幻相。第四时,第四种时间,那是真相、实相,这一点我敢肯定就是它。是吧?

 

我不相信你们任何人听过这样的直指,因为这是我的经验,我的特点,我的知识,我觉得只要你能管用,你管它是谁的呢?那些窍诀,有的窍诀叫室利辛哈的窍诀,有的窍诀叫做宏卡拉(Humkara)的窍诀,有的窍诀叫无垢友的窍诀,都是这些人的知识经验,他独特的经验,你只要认识了心的本性,你不要去管这是谁的,这不重要,是不是?

 

听不懂的打个“3”,完全没听懂的。没关系,我想知道,我只是想有一个客观的反馈,你千万别不好意思,因为你说你不懂,我可以针对你哪里不懂再讲解一下,你要真啥都不懂,完全就是没听懂,那你打个“3”,我可以再讲一遍都可以,没关系。打了好多个“1”。

 

我想问大家,比如我们大圆满讲传承有三种是吧?第一种叫直指心性,第二种叫陇,就是一些经文、密续的口传,包括仪轨,包括任何的密咒,口传叫陇。第三种传承就叫做引导。所以我给大家经常讲的就是第一种和第三种,对吧?直指和引导,对不对?直指就特别简单,“呸”或者打响指,或者我做过很多。其实刚才我这个又可以叫直指,也可以叫引导。刚才说一切不贴标签,放松,发现是什么在体验这一切,这也是直指也是引导。其实直指和引导是一样的,就是说直指就更简单,引导就是说稍微细致丰富一些。这是大圆满唯一重要的传承,记住这句话。

 

陇的传承是次要的,如果有人说大圆满“陇”的传承是必须的,我想请问你禅宗里面有没有证悟的?六祖慧能有没有证悟?六祖慧能有没有得到过任何“陇”的传承?没有吧?你要说陇的传承是必须的,“陇”的传承都是藏文,那大圆满进入西藏之前的陇的传承在哪?你会说是梵文的,那梵文在大圆满进入到印度之前传承是什么?你说乌金文,那大圆满进入到乌金国之前,这些乌哩哇拉的念密续,或者仪轨,或者密咒的传承它在哪里?所以显然这是一个相对的事物,如果是绝对的事物,那就意味着只有这些(获得陇的)人才能证悟。所以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大圆满唯一重要的传承就是直指、引导,其他都是次要的,或者说不必须的,否则六祖慧能不可能证悟,因为他没有“陇”的传承,因为他从来没听过什么大圆满密续的藏文口传。你们同意吗?同意的打一个“0”,我今天要看到很多的“鸡蛋”在屏幕上。不同意的打个“1”,你说我们藏地一定要有陇,好,你可以打个“1”,没听懂的打个“2”。好,大部分人都认同,这就好了,可以了,问题解决了。

 

这就意味着“陇”这种传承实际上是大圆满进入到西藏以后,受到藏地的佛教传统的影响的结果。因为在大圆满进入到西藏,也就是公元8世纪前后,莲花生、毗卢遮那、无垢友尊者他们几位,主要是这三位最重要的大圆满祖师,当然之前有室利辛哈,但室利辛哈主要是在乌金国,知道吧?他并不是主要住在西藏,室利辛哈据说是个汉人。但不管怎么样,这三位是最重要的祖师——莲花生、无垢友、毗卢遮那。那么大圆满在公元八世纪进入到西藏之后,当时在他们之前,印度佛教显宗的传统已经进入了西藏,就是大堪布寂护尊者(Shantarashita)传授了显宗教法,当时没有很成功,所以他后来请来密法的祖师莲花生大师。但是你想一想,当时最开始大圆满在乌金国从不被认为是佛教,认为是异端邪说,到后来被那烂陀寺的五百班智达之首文殊师利友接受,然后慢慢传承。他实际上一开始也是通过唯识宗的方式,就是当时的瑜伽行,因为那烂陀寺当时主要的修学传统就是瑜伽行,瑜伽行派进入到佛教里面,就是说那个时候已经必须要用瑜伽行派的语言来讲解,这就叫《石中熔金》这个密续。后来又进一步的从乌金国传到了西藏,西藏当时已经有寂护尊者的显宗,以及当时莲师入藏以后也传了玛哈瑜伽,就是金刚乘的渐次修的生圆次第传统。

 

所以这些佛教的传统慢慢地影响到大圆满。因为刚才说的这三种传承,实际上就是金刚乘三种传承的一个替代。金刚乘的三种传承是什么?灌顶、口传、实修引导——旺、陇、彻,这是藏文。“旺”就是灌顶;“陇”就是口传、仪轨、经文、密咒,念藏文之类的那些;“彻”就是实修引导讲解,窍诀其实也包括在这里。所以我一直在说,在大圆满里面直指跟引导没有太大的区别。在金刚乘里面有一定的区别,因为金刚乘灌顶就是灌顶,引导是引导,分开来的。所以大圆满用直指代替了灌顶,因为金刚乘的灌顶在大圆满里面是不必须的,但是为了适应金刚乘的这种习惯,人们的这种习气,所以改了个名字叫明觉力灌顶,就是这个意思。这样你就知道了,原来是金刚乘的传统,大圆满为了适应它,所以接上了直指、口传还有实修引导。现在大家明白了,你们打的“0”是有原因的,是有逻辑,是有足够的理由支持的,的确是一个次要的东西。否则我们汉地的传统远远比西藏时间要长,我们东汉时候就进来了佛教,我们汉地两千多年的佛教怎么可能没有任何的证悟者,是不是?不可能嘛。所以禅宗既然有证悟者,禅宗又没有这些“陇”的口传,说明“陇”绝对不是必须的,“陇”只不过是藏传佛教或者说西藏传统对大圆满的一种影响。盖棺定论,谁有不同意见,可以提出来。我们说到这些,回到我们的主题,继续。已经讲到了102页的最后面一段,现在我们看下一页。

 

有人自造‘获取微妙之物’之说法,

以排除心意寻求修道,

于寂静处保持空寂:

然而审视时,这只是戏论之禅修。

 

就是说这个觉性是一个非常细微的东西,所以它必须没有心意,所以它们拒绝有心意,要排除这个心意。我们大圆满不说排除心意,因为我们总是在心意当中,所以我们不是排除它而是放松下来。因为什么情况下才有心意?是我们的心去抓着一个对境,这个就变成了一个心意的状态。所以我们不是要去排除它,我们只是放松,让它处于它本来的状态当中。所以我们不是要排除心意,有的人觉得修法不可以有心意,这是不可能的,心意这个东西你要完全遮止它,让它消失是不可能,也是没有必要的。我们只是放松在心意的本质当中,这才是重要的。下一段。

 

有人自造‘因和果’之说法,

认为通过消除善与恶二者,

他们就能从此世界中解脱:

然而这仅仅表明对迎和拒的大圆满。

 

这样的人大有人在,总是在说要消除善、消除恶,这样我们就解脱了。因为据说觉性是超越善恶的,他们觉得当你制造了这个因,就会获得觉悟的果,但是这个实际上这就叫做迎和拒。我们大圆满总是在说超越迎合和拒绝。迎是什么?就是我们说的接受,但这个接受就是一种主动的迎合。拒就是拒之门外,拒绝。正好两个相反的态度,极端,这都表示你有一种二元的倾向,对吧?有的人会觉得不理解,因为英文叫accept and reject,所以我们会觉得好像我们应该能接受一切,大圆满应该能接受一切。但这里说的接受,我们有时候翻译成迎合,有的时候也会翻译成接受,但是我们会解释这种接受实际上是一种执着,就是我喜欢这个,所以我会去接受这个,所以叫迎合和拒绝。英文会说accept你就无法理解,接受我们应该什么都能接受,无所谓呀。没错,但是我们说的这不是那个意思,这里说的是迎合,所以有的人总是在迎合和拒绝,那就是说他们要消除善和恶,他们认为这是一个因,然后会得到证悟这个果,这实际上是另外一种迎合和拒绝。迎合就觉得是好像把这些都消除了,然后就可以获得这个境界,这就叫做有一个对境的一种二元状态,对不对?而放松就不是,放松根本不管,管你什么二元一元,我只是放松而已,这才是真正的会超越二元,是不是?

 

执与非执只是言辞,

如同其间之某物,如同回音。

快乐和痛苦具有相同因:

此乃众生祜主金刚萨埵所说。

 

因为我们很多的佛教徒一天到晚说不执着、不执着,但是怎么不执着,大部分时候人们说不执着总是停留在一种言辞当中,是吧?“如同其间之某物,如同回音。”就像说话的回音一样没有意义。稍等一下,我看看这句话,因为有的时候有的翻译有点怪。对,我是校对过,但已经很久了,我不太确定他们翻译是不是百分之百准确。“执着与非执着只是言辞。”As is something in between like an echo。这句话翻译得有点晦涩,不太好明白。大概是说这种执着总是人们说我执着,我不要执着等等,我们总是在说这些话,其实就是一种言辞,只是在说话而已。所谓“如同其间之某物”,As is something in between,我只能说这里英文翻译得不是很清楚,因为如果我们看不懂,这说明翻译得不是很成功,也许原文就很晦涩,我也不知道。“快乐和痛苦具有相同的因:此乃众生祜主金刚萨埵所说”,快乐和痛苦具有相同的因,这个因都是金刚第一因。

 

(念诵原文 略)这里又在说三种根本烦恼,实际上它也是来自究竟觉悟之修道。用一般的佛教的见解来看的话,这个是非常难理解的;如果从无上之源的角度,我们就会明白,因为究竟之修道也就是普贤王如来的游戏,所以游戏觉性显现为它的对立面,无我的觉性显现为我执。然后从这个状态当中,觉性自身会向它传达。像这个看起来是一个独立主体的轮回当中的个体,向它传达无上之源本身,就是自己在让自己解脱,所以这就是它的话的意思。“受用之五尘对境,亦为究竟法界之庄严。”所以当然我们五根的对境五尘,就是眼、耳、鼻、舌、身的对境——色、声、香、味、触,它实际上就是法界之庄严,我们说明觉的庄严。明觉的庄严当然不是什么跟明觉对立的东西,只是让明觉显得更加的丰富,实际上它们就是明觉本身的一部分,明觉的能量的展现或者扩展。

 

(念诵原文 略)这些没有太大的必要解释。因为这些念头本身都是无生的,所以它显现也实际上都是虚空一般的。所以当你没有执着,不去判断、分别、起心动念的时候,也像虚空一般;你的利益展现出来的功德,它也像虚空一般的展现,是吧?就像我刚才跟大家说的,这一切你如果具体去判断、思维、分别,那你就处于第三个刹那,你至少要放松下来,不去判断分别,那就处于明性的显现当中。再发现是什么在体验这个明性,什么知道这个一切,你就不把万法、不把明性作为心的对境,这样的,一切不就总摄于法身之中吗?是不是?所以这里说“超越念头之平等乃是法身,如同水中月影不可捉摸。”念头就是法身,但是记得认得出来,你不能只是喊口号,没有用的。至于一般八乘佛法,你跟他们说念头就是法身,他们甚至认为你在说大话,你在说一些莫名其妙的话,你是疯子等等。

 

那么报身能量的展现,我们说报身能量到底是什么?我们说若巴能量,“若巴”是在一个大的层面当中显现出来,这叫若巴能量。“当”能量就是法身能量,就是没有一个具体的颜色形状,只是随缘化现。你是人,它显现为人类的形象;你是大象,它显现为大象的形像。它本身没有什么形像。化身就是,你们现在看到的这一切就是化身,轮回的幻象。所以我们就知道,报身能量是什么意思?整个一个大的层面的东西,就像镜子当中展现一切,就像我们梦中,我们整个梦中,你认为梦里面都有大千世界,是吧?但是一旦从梦中醒来,整个大千世界都消失了,你就明白原来所谓的大千世界,我梦中经历的这一切,都是我的心意当中生起,原来心意当中可以生起整个大千世界。你怎么知道现在你认为真实层面上存在的不是另外一个坚固而真实的梦呢?你没有理由能否认这一点。所以这样的一个梦的层面,都是在一个境界当中发生的,它没有一个二元对立,是吧?梦都是在心意当中发生的,醒来了,停止了,全没了,明白吗?就像镜子当中展现出一切,但都在镜子里面显现,心意当中显现整个世界,醒来没了,就是这样。

 

所以“它显现出元音阿里嘎里的深厚”,大家知道一般元音,“啊啊、额额、呜呜、热热、勒勒、诶诶、沃沃、昂阿”这些梵文的字母, 还有“嘎喀嘎喀阿”这些辅音,这些梵音和辅音加起来,所有的语言都出现了。那么梵音和辅音也有它相应的象征的意义。元音都是这些单纯的声音 a、i、u、 e、o这些都叫元音。辅音的话,辅音字母有一个具体的显现,元音就像空性一般,它没有一个具体的显现。辅音就像显现或者方便、方法,它有一个具体的东西,这就是方便和智慧。元音代表智慧,辅音代表方便。所以这种报身能量就展现了整个的空性智慧,显现方便和空性不二的这一切的展现,这都是普作王的报身能量的展现。

 

(念诵原文 略)这里面这些字母的拆分,分和合都跟一些梵文的语言知识有关系,比如说阿(A))和塔(Ta)这些,因为我们的梵文字母是非常神圣的一种字母,比如梵文字母AUM(或OM),它代表一切。整个印度的真理就一个字母就可以代表:AUM。AUM的话我举个例子,因为阿(A)和塔(Ta)不太好解释,具体的我也不是很清楚,因为这些需要很深的梵文知识,但是我举个例子,大概的意思是这样。比如说AUM它到底是怎么来的?A-U-M这三个字构成的,这实际上就是说的是我们醒着的时间,做梦的时间,无梦深睡的时间,这就是A-U-M,这三者连在一起就变成AUM。有的人发音变成aom,但实际上梵文正确的发音不是aom ,而是AUM。因为英文字母的a和u,梵文这个不叫u“优”,叫u“呜”,a、u、m,就变成 AUM,所以这个AUM就代表着整个印度最最重要的知见,就是醒、梦、深睡,刚才我说的三种时刻,佛教里面说过去、现在、未来,其实都是类似的。三个字合成一个字,它就代表了全部的意思。

 

AUM这个词,最后它是闭嘴的,AUM,闭上了表示沉默,这代表了一切。因为我们刚才说的第四时,超越过去、现在、未来的第四时,或者叫“图力亚Turiya”,醒、梦、睡三个时这个状态,因为醒、梦、睡代表着我们粗大的肉身的层面,还有细微的能量层面的精微身的层面,或者叫微细身的层面,还有更细的层面叫做心意识的层面,叫mental body,就是意生身,有的时候叫致因身 (causal body),所以这三个层面。但实际上你想想,醒的层面不就是对应身体嘛,梦中的层面不就是对应能量嘛,语嘛,因为是在同一个报身的境界当中,一个层面当中展现出来的能量。心意层面不就是秘密的、看不见的吗?所以这就是我们说的AUM字的解释。

 

那么阿(A))和塔(Ta)的话,实际上它组合在一起就是整个一切的法界现象显现为Ta,都是类似的意思。比如阿(A)总是代表着空性,塔(Ta)的话,辅音它就代表了这些显现等等。所以一切诸法现象显现为Ta,但它又组合出一个新的词,就像A-U-M变成了AUM。它们其实就是所谓的至上的觉性本身,就是这个意思。而世上一切经验境界,都是佛陀甚深之语。

 

我们今天就先到这儿,然后下一堂课从“妙哉”开始讲。好了,你们刚才一直要不停地问的问题,现在可以提出来讨论了,还是说你只想在课堂上交头接耳,不想提问?

 

课后答疑

(无央老师边念大家在网上提的问题,边解答。)

 

请问老师,在明觉中听到您说话,然后理解分析您所说的内容,是不是跳出了明觉到了第三刹那?”那是毫无疑问的,一定是,这不是很清楚嘛。判断、思维、分别,它的本质跟散乱是没有区别的,都是二元心的追逐。但是明性我说过,明性有高有低,广义上一切显现都是明性,贪嗔痴也是明性的显现。但是我们说禅修的明性,真正比较高的明性,那就是显现当中不分别,放松,但这还是有一种二元对境,因为你还是在对境当中放松。所以有的上师,我们群里面好多人是他的弟子,我就不说他的名字了,他说他的窍诀,比如说尝到一个味道,然后就单纯地安住在那个味道当中不分别;听到了声音就单纯安住在这个声音。我跟大家说,我说这个教授已经不错了,但是还不够究竟,因为你还是有个对境呀,你安住在那个对境当中。就像我说的:哦,一切的显现,房间里的东西,手机、房间、桌子,不去分别、不去贴标签,放松。但你还是以这个为对境,是不是?你的心还是依附在这个上面放松,但是你在体验是什么在知道这一切,这样你从这种二元对境当中解脱出来。

 

当然,当你非常熟练地串习,你可能就不需要刚才说的这两步,你可能一步就到了。一步到位那就意味着你得非常确信了,确信意味着你不是用头脑,不是用回忆。有的人说,我去年得过一次直指,上师“呸”了一下,我记得挺清楚的,所以我觉得我证悟了,我开悟了,我以后就再也不修了。这意味着你以后的明觉都是一种回忆(老师笑),你一次是不够的。比如说我吃酸奶,我吃过一次就够了吗?你吃过一次,过了一年问你,你完全不记得什么是酸奶,可能大概还依稀有一点点回忆,但是那个详细的感觉已经没有了。我只是举个例子,你必须反复地串习,安住在这个没有对境的经验当中,好吧?

 

不给它贴任何标签,这个时候就是普贤王如来的境界。”我没有说不贴标签就是普贤王如来的境界,我刚刚说完,唉呀呀,怎么听课这么不认真啦!我刚刚说完,不贴标签只是一种明性,反观是什么知道这个!

 

在心意识层面的时候,不断告诉自己一切都是源于无上之源的能量显现,然后再进入明觉。”这个东西告诉自己是没有用的,你告诉自己只是一个知见,然后你要做,现量。知见是发生在头脑当中的,心意识层面;证悟是发生在现量的经验当中,不是在头脑的层面,所以你要去做。当然你有这个基础的知见是很重要的,这叫闻思嘛,闻思你就会有这个知见:一切都是无上之源的能量的显现。但是接下来你怎么进入明觉?你得有方法是不是?刚才我讲的这个引导就是一种方法,那方法具体就是不去贴标签、放松,然后发现是什么在纯粹的知,没有对境的这个知。好吧?我说了两句嘛,我没有只说一句呀。

 

修上师瑜伽的时候,观的白阿明点有多大?”没有多大,不重要。关键是在心间,这代表着我们潜能的中心,观想一个明点白阿。大一点、小一点没关系,无所谓。如果很重要我早就说了,是吧?你就记住,我没有说的一定不是很重要,否则我就不是一个称职的老师,说明重要的东西我忘说了,那怎么可能呢?是吧?

 

在无分别的状态下看着眼前的一切,没有分别怎么对外境做出反应呢?比如说有众生受伤了。”唉,这个时候你就不要处在明觉当中了,有人受伤了你就帮助他嘛。(老师笑)但是你也可以不去太特别的分别,你在一种自然的状态当中去做这件事,这也是可以的。但是这个就意味着,就是说你不会:哎呀!好痛苦啊!然后流出了眼泪。当然这是你的慈悲心,但是如果说所谓的融摄的话,这意味着你知道众生的痛苦,但是你只是在观照这一切,你处在一个更深层面这种智慧当中,所以不仅仅是一种二元的同情心,这个无法用语言清晰的表达。这种同体大悲就是意味着,我知道你受伤了,但是我真正对你的同情并不是你受伤了,因为我知道受伤也是一种游戏,我真正同情的是你不知道你有一个从来不会受伤的,那就是知道这个受伤的这个本来的状态。所以这里有不同的层面,你看到别人受伤这很简单,去帮助他就好了。

 

如何在明觉和明性当中还能听懂老师所讲的?”你做不到,你做不到。你听我讲课的时候就得用你的分别心,很简单,因为如果你不这么做的话,你根本不知道我在说什么,你必须思考,你必须用我提出的概念,我用的这些词汇,你得想它是什么意思。这就是第三个刹那,这当然是要判断、思维、分别。但是你这个时候是专注的,而不是散乱的。然后你按照我说的引导的方式去做,窍诀去修,那就超越了这种二元的状态,超越了第三乃至第二个刹那。

 

最终融摄的概念也要消失。”当然,因为融摄一开始可能只是一个概念,真正融摄是没有“融摄”这个概念的。融摄身体的层面当然更难一些,但你要知道,这个身体本质上也是一种概念,它只是一个非常坚固的概念,坚固到它有一个非常具体的显现,所有的物质都是能量的浓缩,所有的能量都是心意的浓缩,明白吗?或者变得更加的粗大。所以当身体这样一个极其坚固的概念出现的时候,我们大圆满教法中有一些方法,那就意味着要用界部的方法、托嘎、仰滴的方法,有可能身体更快地消失,融摄了身体,这就是为什么会有虹光身的显现。

 

比如大圆满有时候会用一些跟宝瓶气有关的辅助修法,比如曼达拉娃的索提,或者虚空秋练这些修法,它就对身体的融摄有一定的帮助。比如说白玛邓登,噶陀寺的第十万虹身,他当年显现虹光身之前就修了九年的秋练,这个叫化身秋练,就是他服用秋练丸。秋练就是一种法药,它萃集了自然界五大元素地、火、水、风这些的精华,做到一些草药里,把它做成一个药丸,然后用禅观、密咒去加持它,修法的时候吃下去,再修一些宝瓶气或扎龙的修法,这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意思。这些对虹光身的显现有一定帮助,就是这样。

 

当然有很多的方法,但我说过了这个是叫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我们不需要太关注这些,因为你明觉都没有特别地清楚,当你明觉确信无疑的时候,你根本不需要为任何轮回的事情担心,因为你已经非常清楚地确定你会解脱。你的明觉确信无疑、总是能融摄的话,随时能处于这个状态,不是说每分每秒处于这个状态,而是说你想处于这个状态,随时可以处于这个状态。(老师家旁边的狗在狂叫)比如说你去看:是谁知道这个狗叫?是谁在因为听到狗叫而烦恼、分心?这样狗叫就不再成为一个问题。你在那个纯然的觉知当中放松,这就是融摄。你融摄了心,你就一定能解脱意。至于语和身,它是你业力遗留的产物,你不用太在乎(老师笑)。所以只要有大圆满确信无疑的经验,法性中阴一定会解脱,子母光明会,这就可以了。一生成佛,你还想要什么?夫复何求?根本不用为什么虹光身担心,你虹光身干嘛?你想显现虹光身干啥?你想显得很酷吗?很帅吗?那就是一个错误的发心(老师笑)。你说我想利益众生。真的吗?你确定吗?你确定你要投生转世,然后乘愿再来吗?那个时候不叫投生转世了,叫做因缘化现,化身佛。你真的有这个菩提心?当然就算你没有修托嘎、仰滴,你一样的可以。你证悟了报身,你跟众生有这个因缘,你有这个发心,你当然可以乘愿再来,你当然可以在某个地方初转法轮,然后以前有缘的众生成为你的弟子,就是这样。

 

所以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再也没有思考过,可以这么说吗?”当然,释迦牟尼成佛以后用的是自己的自然的智慧,(如果)他还在思考,思考意味着什么?思考就意味在二元的状态,那怎么可能?那不又进入了轮回?他用的是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自然的知道一切,就是这样。

 

老师,显现当中不分别是明性,无分别的显现是明觉吗”我说的是无分别的知是明觉。不要去管显现是什么。无分别的觉知是明觉,也叫做无对境的知。记住这句话,它很重要。

 

您教授了很多的住心法、轮涅分别法,是集中修还是每天轮番修?”我建议大家集中地修,大圆满同修会基础教程《妙善宝瓶》,你们要请来学习一下。这本书的最后大圆满同修会基础教程修法汇编里面说,建议大家轮涅分别法、住心法每一种修法至少闭关修一天。闭关意味着一天至少四座;一座至少一到一个半小时。这就叫克期求证。就是在一个专门的时间里面,一定要让自己证悟明觉,发现自己心的本性。

 

安住明觉无分别还能开车吗?”你试试看嘛(老师笑)。明觉不是说就变成木头了,不是这样的,你还是有个知嘛。有的时候没有在明觉,比如开车,你要去踩刹车或油门,实际上那些很熟练的人,他并不会因为这个就散乱、分心了。你很熟练的时候,你不需要调动你的分别心太多,也许有一种非常细微的时刻,但没有关系,它总体上不会影响你,是不是?所以你也用不着总是期望:我修大圆满意味着我没有念头,我一秒钟都不可以有分别念。你不需要这么想,你尽量地放松,然后该干什么干什么,对吧?你开车该踩刹车,你就不要踩油门,否则就会出车祸,是不是?(老师笑)当你很熟悉开车的时候,你甚至不需要去思索,对吧?而且慢慢来,我们有的时候在明觉当中需要调用一点分别心的时候,我们也处在明性当中比较多。一般的明性也是有分别心,只是分别心比较弱,所以叫无分别的觉知才是明觉。没有对境的觉知才是明觉。

 

对又聋又哑的人,完全没有眼耳显现,只剩下鼻舌身的触觉,属于声、光、线的哪一种呢”好!问题问得不错。又聋又盲的人没有眼耳显现,但你知道,没有眼根、耳根的作用,不等于没有眼识和耳识的作用,这是两码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睡着了,我们眼睛闭上了,我们也听不到外面的声音,我们仍然在梦中会看见和听见。同样的道理,没有理由,科学界没有证据证明那些盲人和聋人,他们没有任何的听觉和视觉的这种显现,这跟耳根和眼根没有作用是两码事儿。

 

请问融摄是禅宗的见山是山,见水还是水吗?”但是禅宗说了“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说了两次,第一次和第三次,你问的是哪一次?所以大家问问题,一次性把问题问清楚了。“是第三次。”对,我认为是的,如果是禅宗说的最后一句“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确是一种融摄,没错。

 

不舍肉身飞升,是大迁转身吗?”当然不是。大迁转身的定义,不是说身体迁转到另外一个地方,这是错误的。大迁转身的定义是活着的时候身体化为虹光,记住啊,身体化为虹光。也就是他们没有死亡,所以叫不死的虹光身。

 

明觉的现量是什么”那你得发现,我已经说了无分别的觉知,但这只是一句话,你得自己去发现。

 

 

老师,在南师的著作里面讲过心部、界部、窍诀部的基的细微的差别。”你问这个话就说明你对基不是很清楚。心部、界部、窍诀部是在基道果的道的层面,你问在道当中基的差别?这个问题不成立。在基当中有基位三身,道当中有道位三身,道位三身就是见、修、行。见修行的话,就是有具体的直指。直指的话,它就有发现现量的明觉。基位的这个基的话,它就是一种潜能,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具足本体空性,(自性明,)大悲周遍的法报化三身的潜能,但还没有现量发现它,所以我们随时有无明的可能性,随时有追逐外境的这种无明的潜能,所以这就叫原始无明,因为没有认识发现这个基。当你发现了,就是通过道位三身的见、修、行来发现的。那见修行的见,就是现量直指,或者引导、窍诀发现了这个基位的真实状态,也就是现量地证悟了法报化三身的真实的状态,就是这个真实的潜能发现了,心的本性被发现。这个时候就开始了大圆满三部的修行,心部、界部、窍诀部。所以心部、界部、窍诀部不存在基的不同,这都是在道位三身当中,道位三身都是同样的基,就是直指心性——界部的直指心性,心部的直指心性,窍诀部的直指心性,发现了现量的经验,这就是大圆满三部的基,不存在三部不同的基,都是一个。如果是不同的,那就变成了心部有一种明觉,界部有一种明觉,窍诀部有一种明觉,不存在。

 

所以大家这些知识一定要细微地去学习。我虽然讲过,好多人觉得自己听过了,听过了不等于已经成为你的了。你得反复地去看,听了不够,耳根学还是不够的,你要去看文字,好吧?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把文字整理出来,我们有多达70多个人的法会文字整理的小组,每一期六七个人花了很长的时间整理。每一场法会,比如我今天讲了差不多两个半小时,整理出文字差不多3万字,有专门整理文字的人,专门校对中文的人,专门校对我里面讲的英文的、藏文的、梵文的人,如果他们懂。一般至少英文和藏文是有人懂,梵文的话大多数人是不懂的。然后又有做文字润色的、审校的,这些出来的成果,大家一定要去看。你不要说听过了,《无上之源》讲解我都听过了,好像你已经不在话下了。听过了,还没有成为你的,还是我的。这只是我在讲,不等于成为了你的,不要以为听过了就成为你的。你要反复地去消化它,这样的话就慢慢的就成为你的知识、你的经验,总有一天它会展现为你的证悟、你的智慧。

 

好,今天就到这儿,不再回答问题了。我们现在回向功德。(回向 略)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